赵平国,男,土家族。1949年正月出生于鹤峰县白果坪,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县文工团、县文化馆、县文化局、县文联工作。现为中国傩戏研究会会员、湖北省群众文化理论学会会员、恩施州剧协理事、恩施州民族研究会会员、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他情趣广泛,在戏、舞、歌、画上都有所成就。1978年他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英在鹤峰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创作南剧《闯关》,在全地区 专业剧团汇演中一炮打响,当时八县市纷纷学演,邻近的湖南桑植、宜昌五峰等县剧团也进行移植演出。1980年鹤峰成立土家族自治县时他和向国平合作创作了大型土家族历史南剧《雾漫土王宫》,在全地区专业剧团汇演中获创作一等奖,并在湖北省戏研究所主办的《戏剧选辑》上发表。“满堂音”是鹤峰地方皮影戏的一个曲牌,他将其改编为曲艺演唱 形式,创作了《碧血丹心》曲艺段子,这个曲艺段子被湖北省艺术馆作为新编曲艺模式收入《中国曲艺集成·湖北卷》。
他参与 编创的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与担任编写舞蹈梗概和作词的民族风俗舞蹈《颂达》在1983年全国乌兰牧骑文艺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主创和参与编导的舞蹈《风摆柳》、《窖莲子》、《母亲》、《虫虫飞》、《门口在过兵》、《踢键子》、《攒鼓舞》、《共和国卫士》等都在州以上汇演中获奖。他填词改编的民歌《咂酒歌》、《筛茶歌》、《哭嫁歌》及柳子腔《大比之年赴考场》一直在群众中传唱,《大比之年赴考场》还唱到了北京,唱到了胡耀邦总书记及其他领导人身边。1999年,他撰写脚本并参予执导的电视音乐专题片《哟嗬嗬—鹤峰山民歌 》获全州“五个一”工程奖。
主持“三民”集成工作时,他踏遍鹤峰的山山水水,走访了上百名民间艺人。一次为寻找白族的“仗鼓舞”,他与同伴们一起追寻老艺人的足迹,连续在山岭中步行3天。1990年正月初一,他一个人背着摄像机步行几十里山路去拍傩戏表演,一拍就是一通宵,他以强烈的责任心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共记录了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一千多分钟的录像资料,描绘了四十多幅舞蹈动作分解图。主持征集“三民集成”资料被省文化厅评为一级卷本。主编的鹤峰民间舞蹈“花鼓灯”“仗鼓舞”均被编入中国舞蹈集成湖北卷,公开发行。为此他获得了省文化厅、省民宗局、省文联三家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由于大量的一手资料汇集积累,激发了他研究民族艺术的兴趣。他的论文在省以上理论刊物上发表的有《鹤峰花鼓灯源流》(中国舞蹈集成)、《仗鼓舞概说》(中国舞蹈集成)、《“桃花扇”与容美土司》(楚天剧论)、《试论鹤峰山歌民歌的形成及调式结构》(楚天艺术)、《容美土司时期戏剧论考》(湖北民族文化系列丛书)、《傩愿戏简述》(湖北民族文化系列丛书)、《柳子戏简述》(湖北民族文化系列丛书)、《鹤峰南戏简述》、《清代骑骡子进山的戏曲艺术家》、《鄂西最早的剧作家——土司王田舜年》、《“鸡林之贾”的舍把——唐柱臣》(鄂西民歌)、《方相、王母、虎、鸟、傩》(戏剧之间)等,他撰写的《武陵傩愿戏考》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参加1997年国际傩文化研讨。
2001年他与向国平、陈鹤城共同编著了《鹤峰傩愿戏》;与陈鹤城共同编著了《鹤峰柳子戏》;还参与了《鹤峰民族志》的编篡工作,这三部书已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公开出版。这三本书同时获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社会科学联合会、州民族研究会2000——2001年度民族研究优秀著作奖,湖北省民族学会1998——2002年度优秀著作一等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