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印象-民族英雄戚继光

家乡区县: 烟台市福山区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戚继光始祖戚祥因避元末战乱居安徽昌义乡(定远),后随朱元璋起兵,战死于云南。明廷为追念戚祥开国之功,授其子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至戚继光已历6世160余载。

戚继光自幼聪慧,勤习文武。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职。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武举,后晋为都指挥佥事,设署于登州水城太平楼前,总督山东沿海备倭事。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调浙江抗倭,翌年任参将。他见“各卫所官兵大都桀骜不驯,顽钝无比”,作风腐败,乃倡议招募新军依法管束,并亲赴浙江义乌,精选3000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为“戚家军”。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奉命率部入福建抗倭,大败倭寇,连战连捷。饱受倭寇之害的黎民百姓编民谣颂扬戚继光的功绩:“戚我爷,戚我爷,爷未来兮民咨嗟,爷既来兮凶妖荡尽,草木生芽。欲报之德,昊天无涯。愿爷子孙绳绳兮,为公为侯永定国家。”倭寇也惊叹:“戚虎来矣!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入闽后,戚继光升任总兵。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奉命北调,驻守蓟镇,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练兵事务,节制四镇,北方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戚继光镇守蓟州期间官封太子太保、左都督,加封少保。

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奉调广东。翌年,抱病请退,回归蓬莱故里。戚继光为官清廉,辞官后家道贫寒,贫病交加,万历十六年腊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逝于蓬莱城,时年60岁,谥“武毅公”。

戚继光治军法纪严明,功赏过罚不论亲疏。他主张“严号令”,“明恩威”,“擂鼓进军,虽水火不却步,鸣金收兵,虽金银不贪”,“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戚继光带兵,身先士卒,厉行垂范,深得全体将士的拥戴。

戚继光视百姓如父母,常以“军民相体”教育士兵,时时鼓励官兵杀贼保民。“戚家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快睹威颜者道路充塞”,并“淅米而炊,扫榻以款,士卒如大宾贵客”。

戚继光一生著述颇丰,被称为文武兼资的“儒将”。著有《纪效新书》、《长子心吟》、《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其中,《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中的两部,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号廉生,福山县古现村人(今烟台开发区)。1880年(清光绪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国子监祭酒。中国近代著名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王懿荣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6岁入私塾,15岁拜翰林院编修崔清如、礼部主事周孟伯等人为师。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读书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期,“不屑章句帖括”,而“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金石文字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他足迹遍及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花费了大量心血和金钱,有时不得不“典衣求之,或质他种以备新收”。他对刻本、铜器、石刻、古钱、汉印、书画等典籍文物有很高的鉴别能力,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著有《汉石存目》、《六朝石存目》、《攀古楼藏器释文》、《古泉选》、《天壤阁丛书》、《翠墨园语》、《正读亭诗》等。另有《王文敏公遗集》八卷。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发现在北京中药铺出售的“龙骨”上刻有文字,遂“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这就是中国甲骨文最初发现经过。这一发现,使尘封几千年之久的甲骨卜辞终于得见天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明确指出:王懿荣不仅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而且是第一个将其断为商代文字的人,并认为其中大都是商王室的“档案”,“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件轰动中外学术界的大事,把汉字的历史上推到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王懿荣不仅是清代杰出的金石文字学家,而且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1888年,他在翰林院供职时,为激励山东官民,发扬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杀敌御侮的爱国精神,他特意借抄翰林院所藏戚继光所著的《止止堂集》,送交山东巡抚张勤果在济南刊刻重印,并亲自为文作序。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据威海,分陷荣成,登州大震”。消息传到北京,王懿荣忧心如焚,眠食俱废。在爱国思想的支配下,他决心投笔从戎,毅然上疏请旨,要求回山东故乡办团练、御日寇。光绪皇帝批准了他的奏请,并拨给饷银2.5万两。他当即由京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旋又赶赴登州,周览形势,联络乡团。在短时间内,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在登州组成。但后因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而抗倭壮志未酬。为此,王懿荣曾有七绝《偶感》一首:“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午夜犹闻匣剑鸣。”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8月13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王懿荣奋然“率勇拒之”,终因寡不敌众,败回私宅。他不甘心当亡国奴,于8月15日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遂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1983年,《红旗》杂志第四期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一文中写到:“陈天华、王懿荣为了向外国侵略者表示抗议,不惜蹈海坠井而尽,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aisy(2015-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