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切酥,内蒙古风味点心。面粉、饴糖、糖粉、植物油为主料烤制而成。
制作方法:用面粉、糖粉、植物油印成糖油酥;面粉加饴糖、白开水和成皮面。待醒好后,包上糖油酥擀成长形片,表面抹上油,卷成半圆形长条,切成适度厚的片置烤盘内,入烤箱烤熟即成。成品褐色,味甘甜,质酥脆。 宜做高、中档宴席的点心,一般多在大、中型酒点经营,民间也有烤制食用的。
最初的刀切是做为茶点出现的。过去蒙族牧民喝茶总要摆上点心边喝边吃,“刀切”作为茶点就成了茶桌、茶馆常备之物了。据传说:慈禧太后在未入宫前,曾随其父惠征在呼和浩特居住过,惠征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曾任归绥兵备道台。那时还是贵族小姐的慈禧就很喜欢吃这种“刀切”。进宫后做了皇妃的慈禧,每当回顾起这段往事,还亲点御膳房做些吃的,但都不顺口味,不如原来吃过的“刀切”好。 “刀切”这一取名是依其制作方法而定的,直接了当毫无华丽的,朴实确切,具有劳动人民直率的特点。做这种点心要先把面和好,铺上糖油酥,均匀地卷成条状,用刀切成四毫米厚的片,每斤面要切十八至二十片,摆入盘内上炉烘烤成熟即可。从外观造型上,很象呼市一些古建筑的云头,又象蒙古族服饰上的云花形状。因此它有着鲜明的民族造型特点。刀切的制做,用料简单,成本低廉,但做工精细,工艺复杂。1979年“刀切”参加全国在长沙举行的食品工业产品鉴定会上受到了专家的好评。1982年获全国食品工业优质产品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