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丧葬文化

家乡区县: 白银市靖远县

靖远丧葬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养老送终,是做为孝的主要内容,养儿防老也正是在此,所以人生的最后一程十分重要,不但要礼节周到,规格还要高,隆重,孝子要哭的悲哀,亲戚朋友都要去祭奠,请来帮忙的人也很多,有看地方选日子的阴阳,有做棺材的木匠,有油漆的画匠,有吹锁呐的鼓乐,有大灶的厨师,这些人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就是总理,还要有一大帮招待服务人员,采购供水烧火掌盘洗碗迎接客人等,凡人生中能用到的人,这事中几乎都要用到。非常复杂繁琐。
一、报丧及设灵堂
     人死之后,子女要随即向亲友报告死讯及丧期、葬期等有关事情。报丧亦称“告丧”、 “赴告”“讣告”。在开吊之前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張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烛台和長明灯等。在沒有收殓之前,这盏長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謂"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須要搭灵棚。丧家要请纸匠做丧事中用的各种纸,最重要的是门头纸,俗称大纸,普通人死了多是三层,俗称大筛子,古代做五层的要有三品以上的官位才能做。也有说一层表示一辈人,五世同堂者可做五层,顶上的红葫芦算一层,葫芦的颜色多是红的,黄色的较少见,取得功名的才能做黄色的葫芦。底下的座子是一层,中间的楼阁有六角的也有八角的,下面的围子也叫桶子,颜色一般是黑色的,中间画白线。吊纸也有讲究,吊纸象征人,一般是成对的,象征一男一女,一个吊纸是一个人,外面一层短,好比是穿的短褂,中间象是袍子,最里面写的对联象征着人。一对表示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
二、丧礼中的礼制
     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爲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爲亡人"免罪"。每個家族成員根據自己与死者的血緣關系,和當時社會所公认的形式來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兩千年來,汉族的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爲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第一等叫"斩衰",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衰"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則叫做裳。斬衰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邊下縫,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未經修飾,所以叫做斩衰。對"衰"的解釋,就是指不縫緝的意思。凡諸侯爲天子、臣爲君、男子及未嫁女爲父母、媳對公婆、承重孙對祖父母、妻對夫,都要穿斩衰。次等孝服叫做"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斷處均可以收邊;下擺貼邊都在砸邊際。孙子、孙女爲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孙、重孙女爲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爲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孙子孝帽子上釘紅棉球,長孙釘一個,次孙釘兩個;余者類推。孙子媳妇帶三花包頭,插一小紅福字。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孙女用長孝帶子在頭上圍一寬衰,結于頭後,余頭下垂脊背,頭上亦插一小紅福字。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一塊,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圖案。按亡人性別,男左女右。謂之"釘紅兒"。重孙子孝帽子上缝紅棉球。“大功"是轻于"齐衰"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質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小功"是輕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較細的熟麻布制作的。這種丧服是爲從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未嫁從堂姐妹,和爲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最輕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細的熟布做成的。現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爲"漂孝"。凡爲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爲表兄弟、嶽父母穿孝都用這個檔次。可見傳統礼儀是根據丧服的質料和穿丧服的時間長短,來体面現血緣關系的尊与卑、親与疏的差異的。五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更輕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記載:朋友之間,如果親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時也要披麻;如果在他鄉,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帶縛髻。

m文玥(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