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陈少华:扎根农村育良才

家乡区县: 甘肃省静宁县

扶起满庭桃李,耕耘园丁春秋。静宁县仁大中学高级教师陈少华,从教20年来,坚持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他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成为新一代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他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94年,农家学子陈少华从庆阳师专政教系毕业后,分配到农村中学成纪中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出身农家的他,更能体会到农民家庭“望子成龙”的期盼和农村学生求学成才的艰辛,从学子到教师,他更感这份工作的神圣所在,朴素的农家情怀也成为他刻苦钻研、教书育人的不竭动力。

1998年,陈少华主动申请到家乡的仁大中学任教。当时的仁大乡,已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苹果产业乡,农民经济收入普遍转好,农村学校教育也迎来了新课题。2000年,班上学生田红霞因为母亲患病,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思想负担使田红霞做出了退学决定,了解情况后,陈少华到田红霞家中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使原本中等学习水平的田红霞放下思想包袱投入紧张学习,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现如今成为静宁二中一名优秀英语教师。而同时,班上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状况转好,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消极厌学情绪逐步在全班蔓延。这种由于农村经济收入的变化引起的农村学生学习“两极化”现象引起了陈少华的注意,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人格自立成为他今后教书育人的重点关注点。

“学生的成才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的培养,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学生只有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陈少华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

陈少华所教的课程是高中政治课,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他一改过去政治教学过分强调空洞说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习题和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他不一味给结论,而是启发让学生自己用尝试、试验、探究、讨论等办法寻求结论,从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陈老师能够用幽默的语言、活泼的气氛、生动的事例,将抽象、概念的政治知识和人生哲理简单呈现,课堂上他是解疑释惑的良师,课堂外他是心灵沟通的益友。”这是高三(一)班学生陈春霞对他的评价。

在抓好学生培养的同时,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却不时撞击着他的思绪,这份焦灼、不安来自于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强烈感受,更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他常常深感知识的日显陈旧、僵化,教学究竟该怎样教?究竟应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要做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并不是要求一线教师像教育理论工作者那样去追求理论、学术,而是要求教师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提升教师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他深深清楚这一点,为此他没有放弃日常教学活动,为了真正的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他边教学边学习边研究,在西北师大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品味。求学的路很苦,但苦的汗、苦的泪换来的却是肩上行囊饱满、胸中气慨昂扬。

工作20年来,他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他先后12次带高三毕业班10多次参加省上、市上和县上召开的高考研讨会,专家的教育理论开阔了他的视野,他一边钻研理论,一边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了多篇教学经验总结和论文,系统总结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他的高考研讨论文多次在省、市、县刊物发表,并多次在全县高考研讨会上进行交流,以实际行动探索出了一条新一代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因为教育教学工作突出,陈少华先后获得“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平凉地区优秀教师”、“平凉地区骨干教师”、 “平凉市学科带头人”、两次“静宁县优秀教师”、两次“静宁县学科带头人”、一次静宁县“学科标兵”等荣誉称号,曾被聘为“平凉市教科所兼职高考教研员”、“静宁县教育学会文综理事会副理事长”、“静宁县首批教育兼职督导员”。

梦蝶芳菲(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