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遗址位于商水县西北24公里的谭庄镇马村东北0.5公里的农田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310米,略高于地面。文化层厚约4米,呈近似圆形的分布。北部有干渠为西北至东南走向通过,把遗址分切为二。遗址东边紧靠隐水故道,与大莲湖村隔河相望。
遗址的大部分遗存为裴李岗和仰韶时期,内涵丰富。在干渠北岸偏东部发现,文化层土质黄褐色,内含陶片红白色,陶质松软,多数破碎严重,仅发现残鼎腿一件。为夹砂素面圆柱形,根径4—5厘米。另一件为残石铲:椭圆形,无孔,为片层石灰岩磨制而成。宽12厘米,残长8.5厘米(估计完整时长约20厘米左右),刃部全为砍伤痕迹。
干渠南岸中部和东部,除发现有与北岸相同的遗物外,另外发现有房基、窑址等。遗物中以圆柱形鼎腿最多,有夹砂和砂与蚌粉两种。从陶质看,一部分松软,一部分较硬而比较光滑,全为红色较淡。圆柱形鼎腿,一种陶质松软者,根部未加装。另一种陶质较硬,发现一些完整的鼎腿根部饰半周指甲花。还有一种圆锥形鼎腿,整体较细,火候较高。下端尖并分为两叉,根部饰半周附加堆纹(上面仍有指甲花)。以上两种鼎腿,整体呈罐形,口沿外敞,颈内收,鼓腹环底,三腿附于下腹。发现窑内有半个残鼎,鼎内木碳尚存。釜:外卷唇,小口,腹中部有折,上腹布满玄纹,下腹素面,陶质较硬,陶色较红。
甑底:径10厘米左右,圆孔。
钵:陶质,较硬,胎较薄,上红下青。一只检到大部陶片的残钵口径约在20厘米左右,下腹内收微鼓,小平底,直径约在5厘米左右。
灶:多为灶腿,根部稍粗,长约2厘米。
本时期的陶片很多,多数器形难于辨认。
大汶口期分布在遗址的东北部一角的上层,陶片破碎严重。均为青陶。陶土经过淘洗,陶质细腻,薄如蛋壳,约为壶、杯一类。杯类多为直筒形,近似现在的玻璃杯,而口部稍敞。
龙山期多公布在遗址西部,堆积达3米多,全属灰陶,器形较大,多为素面,陶质硬 ,较薄。一种瓮形器,腹径约达25厘米以上。陶片有的饰纹为方格和条形等。
在整个龙山期的遗物中,只见到少量的绳纹,其它有方格纹、条纹等。
商周时期的分布很广,遗址和遗址向南250米的一般保护区内均有战国时期的陶片圈和春秋时期的粗绳纹陶片。在遗址的西边重挖干渠淤积时发现一件战国末的陶井圈最下一节,井圈直径约74厘米,高83厘米,近下口处,局部内收。整个井圈外面饰绳纹,口沿断面处,饰弦纹数道。圈内有印纹。在井圈出土时,井内发现两只陶壶。陶壶的颈较长,口微敞。鼓腹,平底,应为战国至西汉初期的遗物。
在遗址的中部,干渠南岸,发现一只东汉砖井。其井砖一侧饰几何图纹,两端有子母口,砖厚约6—7厘米,长约25厘米左右。
在遗址的中部,发现兽骨较多。计有水牛角、黄牛角。与下王岗兽骨鉴定报告比较,还有鸡骨、孔雀骨、狗牙、猪下颚骨等。在遗址向南约300米处的隐水故道的淤沙中,发现大量的大角鹿的角。其鹿角在遗址内也有少量发现。
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商水县及中原腹地的文明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也确定了商水跻身于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具体时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