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的活化石—渔鼓道情

家乡区县: 商水县

 

渔鼓又叫道情,或者又叫渔鼓道情,有时也称仙戏,老百姓叫“梆梆筒子”,道情是流行在我县的一个曲艺类别。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处世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道情。元入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均有窜插演唱。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大,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起来许多种曲艺。又称道清的,如“陕北道情”、“义乌道情等”;名称渔鼓的,如“湖北渔鼓”、“山东渔鼓”等;在四川则称为“竹琴”。其共同特点以唱为主,说为辅,也有自唱不说的。此种曲艺形式在我县已不多见,但在民间还有一定的影响,也是老幼皆知的曲种。

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蟒皮或猪护心皮,配上木简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此曲种究竟何时流入商水,据说在清末由山东、安徽传入。

传说唱渔鼓的道具“蓝条”是道家五根竹筒中的一根,其余几根的下落是女娲补天用一根,道家的祖师爷李耳那里存一根,撑船摆渡的船尾杆用一根,张果老传道用一根,有一根下落不明,唱渔鼓用的“道筒”就是张果老的那一根,共计三尺七寸。张果老在民间传道,遇见了乞丐向他讨饭,他就把道筒截给乞丐三寸,后来乞丐就以打“莲花落”为生;张果老到染坊传道,截给了染坊一寸做染布牌子,下余三尺三寸为演唱渔鼓道情的专用道具,道筒四周用蓝布缠绕,所以叫“蓝条”。蓝条的一端用护心皮或蟒皮粘糊,用手拍拍发出梆梆的声音。

据周口渔鼓道情第四代传人杜三合介绍,渔鼓道情传入周口有近两百年历史,他的师傅是周口名艺人周名扬(周成仁),师爷是李文秀(李结子),师太爷是阎四辈,再往上就记不真切了。

由于渔鼓道情的唱腔完全是老师教徒弟学,唱词没有文本,唱腔没有专人设计,历代很少或根本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学艺周期较长,且道筒声音低,又携带不便,导致这门民间艺术奇葩濒临灭绝。目前,在我县还能唱渔鼓的艺人只有商水县舒庄乡杜店村的杜三合和他的女弟子赵春。

杜三合,男,63岁,商水县舒庄乡杜店人,自幼喜爱演唱艺术,十一岁慕名拜周口渔鼓道情名艺人周名扬为师。

周名扬,又名周成仁,白寺乡周庄村人。1916年生。1982年4月逝世,终年66岁。幼时家庭贫寒,19岁开始学艺先后拜杞县王瞎子、周口李文秀(李结子)为师。周名扬善演唱渔鼓道情,常到附近县市演出。解放后,曾获许昌地区文艺汇演演员一等奖,河南省文艺汇演演员二等奖。1959年秋,许昌地区文化馆聘请为民间文艺教唱老师,负责培养教唱青年一代学员,周成仁一生从事文艺演唱直到临终。他一生演唱的曲目有《平北宋》、《小八义》、《拳打镇关西》、《武松砸店》、《打狼段》、《张庭秀私访》等。虽说演出器具简便,唱腔节奏简单,可周名扬老师音韵饱满,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说唱动听,1956年在河南省民间曲艺调演中获省级演员奖,省著名曲艺家武申洞对周名扬的渔鼓说唱赞不绝口。他说唱的《叨鹌鹑》更使观众入迷,撵十几里听他演唱,常年居码头,坐书棚,在周口沙河北岸、沙河滩书棚里演出场场爆满,唱响沙河两岸几十里,至今七十余岁以上老人提起他还赞不绝口。周口商水合并后在周口说唱团工作,常年到省内外巡回演出。

杜三合1959年拜师学艺,在周名扬老师的精心呵护栽培下,悟性颇高,进步很快,经三年才获得真传。他说唱的《叨鹌鹑》、《平北宋》、《小八义》、《金鸠记》、《张廷秀私访》等书受到老师好评,视为爱徒,有些保留节目连自己的儿子周海宽都不传,只传授给杜三合,周海宽对父亲很有意见,常常迁怒于杜三合,师兄弟有时关系很不融洽。当时杜三合师兄八人,人人能说会唱,各有所长,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如今,师兄弟中六人已辞世,一人改行,能精通渔鼓说唱的仅剩杜三合一人了。

渔鼓道情还成就了杜三合的一家。据杜三合的老伴张响介绍,她十八岁那年第一次听杜三合演唱渔鼓道情,就被这门独特的艺术吸引住了,一连听了好几天场场不漏,杜三合去别的村庄演唱,她也十里八里的撵去捧场。通过渔鼓道情也喜欢上了杜三合,两个人谈上了恋爱最终走到了一起。

虽说常年在外地演出食宿条件差,经济收入低,家里又有许多困难,但是他仍孜孜不倦地追求渔鼓道情的至臻至美,常年在乡村演出,每年都在二百场以上。途中,收下唯一的一名女徒弟赵春,现年48岁,已学艺二十多年,曾获得地区青年演员奖。他二人除演出传统连本说唱节目外,还顺应当今现实形势,自编自演了一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批判歪理邪说、封建迷信的曲艺段子,如《计划生育好》、《抗艾滋病》《狠批法轮功》《人口普查》等,在省内外各地演出,深受好评。

杜三合从1978年开始参加闻名全国的宝丰马街书会,二十余年,风风雨雨,从不缺席,在观摩学习其它姊妹艺术的同时,把渔鼓道情展现给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国内外广大观众。

渔鼓道情的演唱样式演唱多用本地土语,一人边演唱边伴奏,一手拍击渔鼓,一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唱词通俗易懂,伴奏节奏明快,场地不受限制,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渔鼓道情唱腔多用“宫调式”和“微调式”,演唱有“慢板”“莲花板”“小垛子”等,发音用“立”“卧”音。

一、渔鼓道情演唱全用本地方言土语,地域色彩鲜明,老百姓容易接受。

二、渔鼓道情的演唱完全是老师教徒弟学,唱词没有文本,口传心授,容易失传断代。

三、唱腔没有固定的旋律,由艺人根据剧情随意发挥随时活唱,普通人难以掌握。

四、没有其他乐器伴奏,只有渔鼓和竹简板拍击敲打出节奏,略

显单调,不能吸引青年观众,逐渐失去观众。

渔鼓道情有其自身的重要价值:第一:据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显示,在周口唯此一家,急需加强保护,一旦失传实在可惜。在现今社会生存条件差、存世稀少。第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渔鼓道情从有记载开始延续一百多年,其发展折射了清朝、民国、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历程。第三: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渔鼓道情属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活化石。第四: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渔鼓道情比较罕见,观众耳目一新,在提供艺术欣赏的同时,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又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五:渔鼓道情采用立卧嗓,能够连续演唱十几天甚至一个月以上,丰富了曲艺表演形式。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多种形式文化娱乐节目的丰富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人们审美情趣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着灭绝的境地。渔鼓道情同样前景不容乐观:1、观众、听众人群流失严重,只有一些上年纪的老年人还记得这门传统艺术,青少年都不了解、不理解、不欣赏。2、演出场次少,因为观众受限,在城镇已鲜见渔鼓道情演出。3、传承断代,因渔鼓道情演出节目没有文本,学艺全靠个人记忆,周期较长,演出经济效益低,青少年都没有兴趣学艺。

二0一0年四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采访团、二十多家新闻媒体在周口采风,意外地了解到渔鼓道情这门古老的传统曲艺还在商水县存在,欣喜异常,如获至宝,对杜三合进行了详尽采访,在各大媒体和网络详细报道。郑州市广播电台于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份专门邀请杜三合做客演播室,独家录制渔鼓道情说唱段,经过四个小时完成长达四十分钟的录制工作。

为保护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商水县政府2010年3月将杜三合渔鼓道情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0月,又成功申报周口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商水县舒庄乡乡政府也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从各方面加强保护措施。

据杜三合讲,周明杨老师过世时紧紧拉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的说:“三合呀,你是我的关门弟子又是我的得意门生,我所有的东西都传给了你,你可要好好继承,千万不能失落了。”杜三合眼含热泪回答:“师傅请你放心,我一定有多大力使多大力,把渔鼓好好传下去。”作为周口渔鼓道情的第四代传承人,杜三合决心在有生之年把这一稀有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使渔鼓道情奇葩再放光彩。

勇往直前dudu(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