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最后的西路军女战士
核心提示:中国的西北版图上,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它南倚祁连山,北临戈壁沙漠,这就是位于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在甘肃境内还幸存有10余名西路军女战士,她们是甘肃最后的西路军女战士……
中国的西北版图上,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它南倚祁连山,北临戈壁沙漠,这就是位于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
1936年冬到1937年春天,一支精锐部队就在这条走廊中间穿行。它就是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西路军。
短短五个月之内,这支两万一千八百人的部队在经历了大小八十多次战斗之后,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只存活四百余人。
在这支部队里,有一支中国红军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女性军人建制,这就是由1300多名女战士组成的妇女先锋团。当年,她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
目前,在甘肃境内还幸存有10余名西路军女战士,她们是甘肃最后的西路军女战士……
爱美的红军老人
这是一个爱美的老人,她有一张戴着红军帽的照片,红军帽是她亲手缝制。
在甘肃省武威市和平街,我们见到了这位叫李文英的老人。
李文英今年90岁,1916年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3年,17岁的李文英参加红四方面军,并跟随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这帽子是自己做的,我就是当过红军的嘛,一直到现在性格没改变过。"
在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战斗的日子,深深地印在老人的脑海中,尤其是战斗最为艰难的临泽、高台战事。
在子弹缺乏,步机枪几乎失去作用的情况下。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女战士们,担负了坚守临泽城的任务。
"在临泽城里,我们女的搭人梯。马匪用炮把城墙打垮了,晚上我们一个个搭人梯,把土块放到城墙上,再把水送到城墙上冻成冰。"李文英说,心里最痛的不是战争的自然条件恶劣,而是战友的牺牲和被俘的经历。
"被捕后,把我打得昏死过去再缓过来,昏死过去又缓过来。我就骂,说: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老子们是革命来的,不是给你们当女人来的。"
李文英说,因她性格刚烈出了名,马步芳部队中竟没人敢把她带回家,这让李文英暂时逃过一劫。
但不堪忍受屈辱的李文英,坚定了要逃出去找红军的想法。被关押期间,李文英曾四次逃跑,但每次都被抓了回来。
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就西路军战俘惨遭虐待的状况多次与蒋介石进行交涉,马步芳迫于压力,放松了对战俘的看管,并对一些伤残的战俘就地遣散。李文英九死一生,最终活了下来。
如今,年逾九旬的李文英,戴上那顶军帽,依然像个女兵。
珍藏的红军证
在兰州市郊一个偏僻的院落里,住着一位孤独的老人。她就是王秀贞。
70多年前,她从川北老家跟随西路军妇女独立团西征。在武威的一场战斗中她与大部队失散,历经磨难。
老人的家很贫寒,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在一个老旧的木箱里,有一样老人视若珍宝的东西。
王秀贞打开一个布包说:"这就是红军证。"
"我们在靖远过河,走的是一条山,走的路多,雪里走雪里睡,一晚往亮里走,一天往黑里走。70年了,我把这过程没忘掉,我们的战友,走过长征的,哪里打过仗的,哪儿抓过敌人的,老在我心里。"
这个当年清灵的川妹子,婚后无儿无女。她珍藏的红军证证明了那段非凡的经历,当红军的那段经历,是支撑她活下去的精神寄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