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话,是流通于无锡市及其所辖区的地方方言.属于吴语系,类似于
苏州话、常州话或者上海话.
吴语是汉语的一支.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url
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和安徽南部.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吴语的语音和官话差别较大,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纯粹用吴语书面语写就的《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理解.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但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
声母
* 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
*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艺”[ɳʱi113]]≠“异”[ʱji113].
*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ɳʱiɪ113]文/[ŋʱɛ113]白、“樱”[ʔiŋ52]文/[ʔã52]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 b ].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ɳʱ].如上海“日”[zəʔ2]文/[ɳʱiɪʔ2]白、“人”[zən113]文/[ɳʱin113]白.
*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ɳ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客家话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 边、鼻音[l]、[m]、[n]、[ɳ]、[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韵母
* 介音[j]、[w]、[ʏ]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52]≠“关”[kwɛ52](杭州话除外).
*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ʦʰã335]≠“称”[ʦʰəŋ335].
* “打”上海[tã335]字韵母同“冷”上海[lʱã113],合古音“德冷切”.
*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ʔ]).
* 边、鼻音[l]、[m]、[n/ɳ]、[ŋ]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节奏组
1. 单字调
*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 北吴苏沪嘉小片的吴江县与嘉兴府(部分),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分调外,清声母的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吴江县的各个乡镇分调格局各异,有十到十二个声调(与壮侗语言的十五调格局原理类似).
* 在八声调具全的地点(如绍兴),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仍归阳上(汉语族仅有吴、粤两分支的阳上同阳去有严格区别,其余汉语分支皆不同程度地有“浊上归去”现象).
2. 连读调
*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
词汇
*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十).
*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尔”、“渠/其”.
*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
语法
* 吴语普遍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存在体,如上海:伊门口头立来许.(他在门口,站在那儿.)
* 许多地方有兼表完成体和持续体的助词,形如[lʱ- h-]或其简略体(约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 有结果体,用“脱”、“落”、“掉”等表示,如苏州:只台子坏脱哉.
* 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如绍兴:个只电影我看过哉.
* 谓语动词的修饰语常后置,如温州:你走先,我就来.
历史
吴语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时江南一带民间通行百越语,在古汉语的不断冲击、覆盖下逐渐形成古吴语,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而后,古吴语又分化出闽语.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从明朝冯梦龙辑编的《山歌》可以看出,当时的吴语词汇、语法已经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轮廓. 阿里9769 2014-11-2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