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龙的介绍

家乡区县: 四川省威远县

1 外形特征 禽龙是种大型草食性动物,

禽龙禽龙的化石多数发现于欧洲的比利时、英国、德国,它们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巴列姆阶到早阿普第阶,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2000万年前。演化位置大约位于行动敏捷的棱齿龙类首次出现,演化至鸟脚下目中最繁盛的鸭嘴龙类,这段过程的中间位置。此外,过去有许多化石被归类于禽龙,年代横跨侏罗纪启莫里阶到白垩纪森诺曼阶,范围广达欧洲、北美洲、亚洲内蒙古、以及北非。但这些化石多被归类于其他属,或是建立为新属。

并在1825年由英国地理学家吉迪恩·曼特尔进行描述与命名。斑龙、禽龙、以及林龙是最初用来定义恐龙总目的三个属。禽龙与鸭嘴龙科共同属于禽龙类演化支。

对于禽龙的了解,因为新发现的化石而随者时间不断改变。禽龙的大量标本,包括从两个著名尸骨层发现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员可提出许多禽龙生活方面的假设,包括进食、移动方式、以及社会行为。禽龙的重建图也随者标本的新发现而改变。

四足禽龙想像图禽龙的手臂长(贝尼萨尔禽龙的前肢大约是后肢的75%长度)而粗壮,而手部相当不易弯曲,所以中间三个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圆锥尖状,与中间三跟主要的指骨垂直。在早期重建图里,尖状拇指被放置在禽龙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则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确位置,但它们的真实作用仍处于争论中。它们可能用于防御、或者搜索食物。小指呈修长、敏捷的,可能用来操作物体。后腿强壮,但并非用来奔跑,每个脚掌有三个脚趾。骨干与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撑、坚挺(这些棒状骨头经常在模型或绘画中省略)。禽龙与较晚期的近亲鸭嘴龙类,在身体结构上相异不大。

禽龙属(Iguanodon)大型素食恐龙的统称。化石见于欧洲、北非、亚洲东部广大地区的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身长10公尺(米)多,头部离地面4公尺(米)。这种两足行走的动物的后肢很发达,长而粗的尾起平衡作用。前肢也较发达,具异常的前掌,朝上生长硬如尖钉的拇指与掌的其馀部分成直角。牙有锯齿状刃口。该属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恐龙。已找到许多完整个体的化石,有些成群被发现,表明他们曾成群行走。有人提出它具有部分水生的习性,当受到威胁时,进入河或湖中避难。

小碎步(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