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龙(学名:Irritator)是兽脚亚目棘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存于下白垩纪的巴西,约11000万至10000万年前。激龙是种双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估计约有8.5米,身高2.8米,重2.5吨。激龙的颚部与牙齿型态类似现代鳄鱼,头顶则有个形状独特的头冠。激龙是棘龙、似鳄龙的近亲,这群恐龙可能以鱼类为食。激龙的有三个化石被发现,正模是一个长80厘米的几乎完整的头颅骨,发现于巴西桑塔那组(只缺少颚部前段,但后来找回后修补好了);第二个标本室三节荐椎与六节尾椎;第三个标本是一个几乎完整的骨盆、一根大腿骨、一些背帆骨头、一根肋骨。[1][1]
1996年在桑塔那组还发现另一种棘龙科的化石,被命名为崇高龙,化石只有颚部前段。由于激龙与崇高龙的化石发现于同一年代的同一地层,而且都是同一亚科恐龙,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崇高龙是激龙的异名;甚至有科学家提出,这两个物种的化石,其实来自于同一个体。2013年,经过更详细的研究,崇高龙成为了激龙的异名。[1]
2发现与命名编辑
模式标本
激龙的想像图
激龙的模式标本(编号SMNS 58022)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绝大部分头颅骨,长度约80厘米,发现于巴西的桑塔那组(Santana-Formation),年代为下白垩纪阿尔比阶,约为11000万年前。这个头颅骨被业余化石挖掘者涂上石膏,以令头骨看起来更为完整,而在高价售出。科学家得到这个化石后,借由电脑断层扫描发现人工修改的部分,花了很多时间与金钱才能重建它的原貌。激龙头骨的发现带来了非常多的关于兽脚类头部构造的新信息,其头骨的幅度显著变窄,尤其是鼻骨部特别伸长。上颚骨沿着中线大幅形成二次口盖。上颚牙齿相当直,只有一个略为弯曲,并都带有薄而有沟的珐琅,可以清楚的看到平滑的啃切缘。象沃克氏重爪龙(baryonyx walkeri)一样地,激龙的泪骨前方与底面突起成锐角,这比大部分的非鸟兽脚类都不同。脑壳窄短,向着脊背腹的方向比较长,头后部一直延伸到腹部。激龙的牙齿构造与埃及棘龙(spinosaurus aegyptiacus)非常接近。[1]
在1996年,这个化石被大卫·马提尔(David M. Martill)、A. R. I. Cruikshank等人叙述、命名。激龙的模式种是查林杰激龙(I. challengeri),又译挑战者激龙。属名在拉丁文意为“令人激动的”或“令人烦恼的”,以形容科学家发现化石被人工修改过的心情;种名则是为纪念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的小说《失落的世界》中的角色查林杰教授(Professor Challenger)。这个化石存放在斯图加特自然历史博物馆。[2][1]
2004年,桑塔纳组发现了一段脊柱,包含三节荐椎与六节尾椎,科学家根据椎体的构造,研判这段脊柱应属于棘龙科;由于该地区的棘龙科中,唯一的有效属是激龙,因此该脊柱经过研究在2012年归类为激龙。2011年,巴西地区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骨盆、一根大腿骨、一些背帆骨头、一根肋骨,被认定属于棘龙科,2013年该化石经研究被认为属于激龙[1]。[1]
命名
激龙
激龙的头骨状态相当完整,修补后只缺少后脑勺和嘴部的一点点渣,几乎完整,是目前最完整的棘龙科头骨。激龙的口鼻部扁而长,上颌部有转折曲间。激龙具有矢状头冠,从口鼻部延伸至头顶。激龙的牙齿直而长,呈圆椎状。牙齿长度介于6公厘到40公厘。与其他棘龙科相比,激龙的两对颞颥孔大幅地缩小。与棘龙相比,激龙的上颌牙齿较少。[1]
崇高龙与激龙的化石发现于相同年代的相同地层,都来自桑塔纳组。大部分研究认为崇高龙是激龙的异名。某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这两个部分头骨,来自于同一个体。如果崇高龙与激龙是相同物种,激龙将具有命名优先权,成为有效名称。而在克尔纳与Campos的2000年研究,以及Elaine Batista Machado与克尔纳的2005年研究中,则提出崇高龙的头骨较高,口鼻部也较高,因此这两个属是不同的动物。但在2013年,通过更详细的研究,崇高龙成为了激龙的异名,俩者化石也判定是同一个个体。[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