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历史背景

家乡区县: 山西省洪洞县

  

广胜寺是一处典型的唐代以前建造的寺庙,这一点是从飞虹塔所处的位置上反映出来的。唐代以前的寺庙布局一般是飞虹塔在前,而大雄宝殿在后。

飞虹塔只是用来保存舍利,供信徒膜拜,而唐代以后的寺庙一般是大雄宝殿在前,而飞虹塔在后。飞虹塔除了供奉舍利之外,还有点缀风景,平衡地运的作用。广胜寺里的布局,进了山门,

飞虹塔的局部细图(13张)

一眼望见的便是宝塔。而大雄宝殿坐落在宝塔的后边。从历史记载中,我们也验证了自己的看法。广胜寺是佛教东传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这里就成了释家名刹。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就有僧侣奉敕在霍山建寺造塔,当时的广胜寺名为卢舍寺,因寺内有塔,所以也叫阿育王塔院。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东汉时期,就有佛舍利被迎到这里,所以建造了供奉佛舍利的阿育王塔,佛寺因此命名为阿育王塔院。随后,阿育王塔院随着佛教的兴衰而几度兴废。

到了唐代宗大历四年,即公元769年,汾阳王郭子仪发现宝塔出现了严重的裂痕,于是奏请重修塔院,改名广胜寺。“广”的含义指佛法无边,广大于天;“胜”指风景绝妙优美。所以,广胜寺义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的寺 院,而存放佛舍利的宝塔更是其中的镇寺之宝。唐代高僧道宣在《法苑珠林》中记载的震旦(即中国)的十九座佛祖真身舍利塔中,提到了“周晋州霍山南塔”,这毫无疑问就是指洪洞广胜寺塔。因为洪洞所属的临汾市,在北周时期称为“晋州”,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崇尚佛教的晋州守吏,重新修葺了当时濒临坍塌的广胜寺以及存放佛舍利的宝塔,因此受到了后世高僧的赞许,以至于把这一盛况写进了他的作品中。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琉璃宝塔,是在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它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琉璃瓦的运用上。琉璃瓦,是明代开始才被广泛运用于屋顶装饰的建筑材料。这一点也从碑碣中得到了验证。古往今来,赞美广胜寺和琉璃塔的名诗数不胜数。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率兵在广胜寺附近打过一次大胜仗,所以在他存世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一首赞美塔院的杰作“鹤立蛇行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龙蟠梵质层峰峭,凤展翎仪已卷收。正觉应同真圣道,邪魔交闭绝踪由。儒门弟子应难识,穿耳胡僧笑点头。”在太宗的眼里,霍山连绵起伏,镌刻在山上的佛国文字艰涩难懂。

杜磊(2014-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