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上的有名人物

家乡区县: 新疆新源县

张骞 有句古话叫做“凿破混沌”,又叫“凿空”。中国方面首先建立这“凿空”的伟大事业者,是公元前期世纪汉中人张骞。
张骞所处的时代,我国北部地区匈奴族尚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时派骑兵南侵汉朝,草菅人命,掠夺财富;同时,又占据河西走廊(今甘肃西北部),迫使西域诸国臣服,使之成为“右臂”以攻击西汉王朝。汉经过几年的“文景之治”,国力大盛,到武帝刘乇,决心斩断匈奴右臂,消除隐患。西域的大月氏,原居河西,后被匈奴击败西迁。当时有匈奴降者透露:“匈奴破月氏王,用其头作砍器。月氏西迁与匈奴结仇,但怨无有共击匈奴者。”汉武帝下招贤榜,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哉去联络大月氏,劝说其回故乡,共击匈奴。当时,张骞是汉武帝的侍从官,闻诏应募。武帝大喜,并派出多名熟练弓箭手作随从,由一名奴隶出身的通晓西域各国语言和风土人情,为人忠诚刚毅的匈奴人甘父作张骞的助手兼向导。建元三年张骞于长安别汉武帝,不畏长途跋涉之苦,首次出使西域。

张骞一行出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不久便进入匈奴地界。不幸一行全部被俘。匈奴兵要夺张骞手持的旌节,张骞义正词严:“我是汉朝的使臣,旌旗是我出国的凭证,你们胆敢侮辱我!”匈奴兵无奈,只好把他押去见单于。念婪的匈奴单于把张骞所带财物全部扣下,并半他的随行人员分到各个部落去当奴隶。张骞和甘父被扣留在匈奴单于身边,不断地被提审盘问,但张骞给他个一问三不知。匈奴人最后施出软硬兼施之计:单于命令部下把张骞和甘父押送到匈奴西边的游牧地区,表面上优礼相待,暗地里则严加看管,还指派一名美女给张骞当了妻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过了许多年。元朔三年,单于王病逝后发生内讧,张骞乘机逃出虎口,携妻回归长安。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他终于打开了西行的途径,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

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 西汉不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而且中原女子也出使西域。

应乌孙昆莫(乌孙王)求亲之求,于元封三年(前110年)选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宗室公主远嫁乌孙。细君公主很年轻,嫁到万里之外,言语不通,生活不习惯,加上昆莫年老,所以心情郁闷,经常唱自己创作的歌,老昆莫知道后,很表同情,想叫她改嫁给孙子岑陬。公主感觉不合适,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回答说:“为了联合乌孙,对付匈奴,你就依乌孙的风俗习惯吧。”于是细君公主又改嫁岑陬。可惜,这位中原和乌孙的友好使者,由于体质纤弱,水土不服,在乌孙只生活了五年,就与世长辞了。

公主逝世后,为了不使中原与乌孙友谊断线,应乌孙再次请求,武帝把楚王刘戊的孙女封为宗室公主又嫁乌孙。这就是被淮为乌孙国母的解忧公主。解忧公主为人乐观,性格开朗,身体健康。解忧公主在乌孙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乌孙王处理军务,政务的得力助手。她在乌孙生活的时间很长,她在乌孙的几十年正是汉朝与乌孙保持最良好关系的时期,也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都护府统一西域地区的时期。

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

郑吉,素有大志,卒伍出身,早年从军数出于西域,屡建奇功,很得皇帝器重。汉宣帝时,又派郑吉以侍郎(略高于郎的小官)的身份去渠犁屯田积谷,以供应出使外国者中途之需。后来由于车师国勾结匈奴,劫杀汉使,郑吉乃发屯田区和城郭诸国兵攻破车师,并把车师一分为二划成两国,即车师前国(今吐鲁番地区)和车师后国(今昌吉州东四县一带)。郑吉也因功升内卫司马,专职保护西域南道各国。

郑吉先破车师,后又迎降日为王,威震西域,晋升为都尉,既护鄯善以西“南道”(即从古楼兰,经于阗、莎车、疏勒,越葱岭之路);又护车师以西“北道”(从楼兰,经车师前国、焉耆、龟兹、温宿、疏勒,越葱岭之路)。从此,“丝绸之路”的南、北两条道路,都由他来领护,故此,号称都护。

班超 成语“投笔从戎”意即弃文从武,放下笔杆参军,这典故就出在西域名将班超身上。

班超(公元前32-102年),东汉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兴平县境内)。因为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只好给官府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十分辛苦。有一天,他把笔往桌上一丢,感叹说:“唉!大丈夫如果做不出别的大事业,也应该像张骞那样到边疆去为国家创业立功啊!怎么能安闲地和笔砚打一辈子交道呢?”班超感叹之日,也正是东汉初军中切需用人之时。汉明帝招募勇士,班超真的“投笔从戎”了,居然被任命为假马司。窦固派他带兵进攻伊吾,他与呼衍王战在蒲海旁,“多斩首虏”,大获全胜,因而受到窦固的赏识。

公元73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与从事官郭恂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出关后,首先来到了罗布泊附近的关头鄯善国。用智打败了匈奴使,受到鄯善王的赏识,当即表示脱离匈奴,归附汉朝。窦固把班超等人功劳具表上奏朝廷,并请求派遣正式使臣去驻守西域。班超为行军司马去驻守西域,班超依旧带了原来的三十多人再次回到西域。此次,班超的正义行动深得疏勒国人拥护。班超也就在疏勒建立了从事活动的根据地。

公元94年,班超最后降服了北匈奴统治下的焉耆、危须和尉犁,西哉全境再次统一于东汉。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候,历史上称他为“班定远”。

法显 法显(生卒年不详)是早于唐僧的西行取经人,3岁出家,21岁已享有比丘大戒的声誉。后秦弪治元年(399年)法显偕同慧景、慧应、慧嵬、道应等人同路西行取经,路经张掖后又增加了智严等五僧人。他们西行的时间要早于唐僧出发时间223年。

法显身为东晋的高僧,毕生南身佛教事业。在他60岁时,哀叹素日的律藏(三藏之一,是出家人生活中的戒律)真经没有传到中国,心中十分不安。经过慎思,全然不顾自己年届花甲的高龄,毅然携友西行到印度去寻求真经。

《佛国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旅行者自己撰写的西行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研究我国4、5世纪时西北边疆史地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地的历史、地理和佛教发展史的宝贵文献。

 

 

 

王洛宾  王洛宾原名荣庭,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三四年肄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三七年投身抗日救亡宣传。辗转千里,驻足青海。四九年参加解放军进入新疆。乐坛耕耘六十余载,创作歌剧六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歌集八部。情音怡神,中外沸扬,殊才饰疆、懿范流光。洛宾名重。其歌获国家金唱片奖,《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为二十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达坂城的姑娘》和《阿拉木罕》等歌久唱不衰,他多次赴国外办音乐会与讲学,联合国总部展示其民歌成就,巴黎音乐学院音乐教材和世界歌星罗伯逊保留曲目均有其歌。王洛宾重谊。为学生幼儿谱曲,为边关将士挥笔,为工农大众抒情,为海外华人合唱团赠歌,情深意切,众口皆碑。洛宾谦逊。对民谣之父、音乐大师、西部歌王等称谓淡然处之,却将新加坡友人赠其“传歌者”三字视为珍宝。

洛宾爱国。两次铁窗之苦,未断其云游乐海、振兴民乐之梦,终生致力于让中国民歌流行世界五百年之宏愿。洛宾大志。先生舍爱妻黄玉兰及三幼子在京只身西进。

五一年妻病故后独身苦将三子养育成人,耄耋之年坚持自理,拈米舔骨节俭之至,乐骑单车至八十有二。其作品通俗朴实大气,盖源其品性也。

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凌晨洛宾仙逝,千里驹兮杂于马群,需伯乐兮相而拔晋。西部曲兮流于民唇,承洛宾兮识而传真。驹无伯乐兮无以千里,曲无洛宾兮中外寡闻。民间瑰宝兮撷之于民,人间绝唱兮得之于心。传歌之志兮可喜可钦,洛宾之功兮青史永存。

 

夜晚我领舞(2014-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