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之简介

家乡区县: 临沂市河东区

 早年,郯城马头人刘谐和,在马头小学任教时就担任鲁南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后来,刘谐和到板泉完小任教,通过让学生写《我的小史》这篇作文,了解学生们的出身、经历和思想等情况。“我家境贫寒,十岁时曾随父逃难至东北,途中乞食数月,并在大连目睹日本人压迫中国人的惨景。”王任之的这篇作文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  自幼家贫的王任之(原名王小康、字福三),年仅15岁时经革命启蒙者刘谐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担任板泉第一任支部书记。
苍山暴动失败后,临郯县委遭到严重破坏,板泉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与上级党失去联系期间,板泉支部的同志像失去母亲的孩子。”在王任之的领导下,他们凑钱在临沂信古山房书社购买进步书籍,组织读书会。支部部分党员先后考入临沂五中、临沂师范讲习所、临沂省立第三乡村师范等学校,大家分别在所在学校寻找党组织,演出进步戏剧、撰写进步文章、参加抗日宣传等,同时慎重发展了一批党员。
已近八旬的王氏族人王滨介绍,这就是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在与组织失去联系期间,他们是坚持不下来的。难能可贵的是,板泉支部与上级失去联系期间,从未停止过党的活动,从没有一个党员被捕,支部党组织未遭到破坏。
真可谓,急风骤雨,故园摧散花几许。乘风去也,茫茫知何处。北飘山峪,南泊大江曲。兰莒丛,茁壮成长。
1936年秋,王任之考入济南市立中学高中部就读,次年卢沟桥事变,王任之和板泉支部同事商量,就没去济南上学,他们听说延安抗大招生,“这一喜讯,使我心动,似乎透露出黎明的曙光,有望摆脱与上级党失去联系、黑暗中摸索干革命的艰险生涯,精神异常兴奋。”
支部决定,先去五个人到延安,但是大家都是贫寒学生,路费、食宿费怎么解决?去了抗大,人家不收怎么办?正当大家苦恼时,“山东省教育厅通知,令临沂五中、三乡师等学校到砀山火车站集合,每个学生每月发6元伙食费。”王滨说,借水行舟,暂且随学校迁移,能向前走一段路,离延安就近一段。1937年11月,王任之等人从临沂出发,上了由临沂南去的军车,先到了徐州,又上了西去的火车到达砀山。
“我们一行在途中几经周折,冲破土匪横行、国民党军队盘查等重重险阻。”一路上,与王任之一起奔赴延安的青年学生一路上已扩大到了二十多人。路经荆紫关进入陕南商洛地区,途经西坪、商南等地。王滨说,每到一地,他们都是住在庙里或者学校里,向当地民众唱抗日歌曲,演街头剧,张贴抗日标语、漫画等,路费、伙食费全靠演戏收入解决。
1938年8月24日这天风和日丽,王任之与他的革命伙伴们第一次来到陕甘宁边区。王老曾说起当时的心情,“当时受到陕北公学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每当回忆起当初第一次踏上边区的喜悦心情,令我难忘。”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接近六年,到延安后的心情。

小池梦中人(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