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西秀区位于贵州省中部腹地,西秀辖区1710公里,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以西90公里。是地级安顺市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汉、苗、布依、回、仡佬等民族80余万人。西秀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扼锁滇黔”之称,历来被视为黔中“旱码头”,“商业之盛,甲于全省”。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建成至今,迄今也已达六百余年。西秀区交通发达、便捷,是贵州中西部交通枢纽,西秀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水文资源。
西秀介绍
西秀区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区,山青、水秀、洞奇、气候宜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周边环绕着黄果树、龙宫、格凸河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存完整的明代军事遗存屯堡文化村落,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市区内有王若飞故居、安顺文庙、安顺武庙、云山屯古建筑群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民风、多彩的民族节日辉映成趣,形成西秀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西秀区矿产资源丰富,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商贸网点稠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西部大开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早在1988年,在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的亲自倡导下,建立了“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共生繁荣,加快发展”的改革试验区,1992年,建立了省级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2001年,经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西秀区新区。在2003年,全省首轮建设经济强县(市、区)中,西秀区排位第七,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经济十强县(市、区)。
历史沿革
西秀区汉为夜郎国,并置夜郎县。 1913 年置安顺县,寓意吉祥。 1958 年置安顺市。 1990 年,撤销原安顺市和安顺县建制,设立新的安顺市(县级),以原安顺市、安顺县的行政区域为其的行政区域,仍由安顺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2000 年 6 月 23 日 ,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安顺地区和县级安顺市,设立地级安顺市。安顺市设立西秀区,以原县级安顺市的行政区域为西秀区的行政区域。
2000 年,西秀区辖 6 个街道、 10 个镇、 7 个乡、(其中 5 个民族乡)。
目前,西秀区土地面积 1710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76 万公顷。辖 7 个乡(其中 5 个民族乡)、 8 个镇、 6 个街道办事处, 418 个村民委员会、 42 个居民委员会。
交通地理
西秀区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区,山青、水秀、洞奇、气候宜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周边环绕着黄果树、龙宫、格凸河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存完整的明代军事遗存屯堡文化村落,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市区内有王若飞故居、安顺文庙、安顺武庙、云山屯古建筑群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民风、多彩的民族节日辉映成趣,形成西秀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西秀区矿产资源丰富,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商贸网点稠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西部大开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早在1988年,在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的亲自倡导下,建立了“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共生繁荣,加快发展”的改革试验区,1992年,建立了省级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2001年,经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西秀区新区。在2003年,全省首轮建设经济强县(市、区)中,西秀区排位第七,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经济十强县(市、区)。
旅游概况
西秀区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区,是贵州西线旅游中心,早在1985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周边环绕国家级四大风景区:西行45公里有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及天星桥景区,南行27公里有“水上石林”龙宫,东行65公里是“高原明珠”红枫湖;北行157公里有“天下第一洞”织金洞。全区自然风光弘富,人文景观别致,民族民间风情多姿多彩,被誉称为“旅游线上的明珠”、“蜡染之乡”、“地戏之乡”、“屯堡文化之乡”。其中,六百年的历史文化遗存——云峰屯堡风景区是西秀区最具特色的旅游优势资源,600多年来,这里完整地保存了明初时代的服饰、建筑以及独具特色的屯堡食品、地戏等屯堡文化。2001年云山屯、本寨古建筑群被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七眼桥镇以“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屯堡”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7年,云山、本寨、九溪与平坝天龙,作为屯堡村寨群被列为贵州省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使旅游商品市场更加丰富。有东方第一染之称的——安顺蜡染以其色调典雅、格调高贵、粗犷豪放,细腻严密的风格及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古老精美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安顺的地戏深受国内外旅客的赞美。西秀区还有形式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从正月到腊月,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节日活动,如苗族的“跳花节”和“四月八”、布依族“三月三”和“六月六”、仡佬族的“玩山节”,以及仡佬族、苗族和布依族的“尝新节”,等等。这些丰富、纯朴的民族节日活动为我区发展旅游业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族风情
跳花节有苗族的“跳花节”、“芦笙舞“;布依族的“六月六”、“对酒歌”;“娄家庄风情”;到龙宫必经之路的蔡官,这里有被中外人士称之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不仅名扬国内,还享誉欧美和东南亚地区;有正吸引着专家学者浓厚兴趣保持原貌百年的“屯堡文化”;有安顺“蜡染之乡”的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
蜡染: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是蜡画和染色的合称,与绞染、扎染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纺染技术。西秀区在蜡染工艺方面卓然而立、独领风骚,已从单一的蓝白世界走向五彩缤纷的画廊,形成色调典雅,格调高贵,粗犷豪放,细腻严密的风格,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各系列产品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迅速打进国内国际市场。
资源优势
西秀区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区,山青、水秀、洞奇、气候宜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周边环绕着黄果树、龙宫、格凸河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存完整的明代军事遗存屯堡文化村落,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市区内有王若飞故居、安顺文庙、安顺武庙、云山屯古建筑群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民风、多彩的民族节日辉映成趣,形成西秀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西秀区矿产资源丰富,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商贸网点稠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西部大开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早在1988年,在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的亲自倡导下,建立了“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共生繁荣,加快发展”的改革试验区,1992年,建立了省级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2001年,经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西秀区新区。在2003年,全省首轮建设经济强县(市、区)中,西秀区排位第七,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经济十强县(市、区)。
人口规划
“十二五”时期,西秀区将以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为核心,在全面总结近年来西秀区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区的基础上,针对新阶段中央、省、 巿 有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综合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稳步推进综合改革,着力解决制约西秀区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建立统筹协调、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宣传倡导、利益导向和基层群众自治等为一体的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十二五”期末全区人口规模控制在 73 万人以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 11.8 ‰和 5.8 ‰以内,加快计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优质服务质量,力争到 2011 年, 18 个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全部 纳入新农合报销定点机构 ,2015年,5个乡级站办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证》 , 人人享有生殖健康服务,覆盖人群达 80% ,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婴儿死亡率逐年降低,逐步改善人口结构,力争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 1 至 2 个点,并趋于正常值,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全区 95% 以上的乡镇达到市级综合改革示范乡镇标准, 85% 的乡级计生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标准,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等指标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人口发展规划表
年份 预测数 规划数
人口数 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11 年 706048 14.19 8.19 12.5 6.7
2012 年 711989 14.48 8.45 12.3 6.57
2013 年 718053 14.67 8.55 12.2 6.38
2014 年 724222 14.80 8.63 12.1 6.23
2015 年 730447 14.87 8.63 11.8 5.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