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村里好多人家都有‘放山’的习俗。我的故事和采参歌谣就是从那时积累起来的。”朱明春告诉记者,古时“放山”时,采参人除了讲一些故事外,并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常年待在山上,他们便试着寻找一些有趣的方式给自己解闷儿,由于村民们的文化程度有限,“顺口溜”自然就成为了最佳选择,而这也是采参歌谣最初的形态。
朱明春说,采参歌谣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没有严谨的文字规范,却处处合辙押韵,没有过多的言语修饰,却首首真实自然。因此,采参歌谣就成为了一种原生态的口头艺术。
“在采参歌谣中,你不仅能够了解到有关‘放山’等与人参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也能从那些顺口溜中发现满族文化的痕迹。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歌谣中的满族词汇,时间长了,这些放山人的顺口溜经过不断加工,其中的满族词汇也在逐渐减少。”朱明春说。但采参歌谣确实包含着不少与那个时代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这其中不仅包括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也包含着采参人所遇到的或开心或难过的事情,记录着放山人对亲人和心上人的思念,也记录着各种采参和野外生存的技巧,涉猎范围之广,让人不得不赞叹这种源自民间的艺术。
朱明春说,采参歌谣和人参故事有着很大的区别:人参故事经过加工润色,是有体系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而采参歌谣则是比较随意的,一段话可能只有几十字或百余字,内容不固定,多为放山人的所见所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