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古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前身。它位于锦屏山北面,距市区心仅5公里。当年建陇海铁路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并立石阙,作为“秦东门”。在秦汉时期,海州已是能泊数十只商船的开放商埠。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途径海州,使之成为当时唯一对海外开放的门户。
海州是连云港市的摇篮,秦汉时期称朐县,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12年)始称海州,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乃至周边更广阔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海州经济繁荣,商贸云集,风光秀丽,名胜众多,素以“淮口巨镇”、“东海名郡”著称。
1991年,海州古城建设迅猛发展,建起了古城门阙,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书——“东海名郡,海州古城”;恢复了朐阳门,修复了钟鼓楼(又名镇远楼),建造起10多万平方米的仿明清建筑,重新恢复了昔日古镇的形象。古城沿街楼台错落,画梁雕栋,色彩纷呈,被游人称誉为“苏北的夫子庙”。城中白子庵等佛事场所,终年香火兴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周围四乡八镇的人都来赶庙会作生意,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俗称四月八会。
海州城最早建筑于公元512年(梁武帝天监十一年),海州城南边是山,北边是海,所以最早只有东西两门,东门今已不存,西门就是现在的鼓楼。换句话说,鼓楼以东是老城,即南北朝以前的朐县,鼓楼以西是新城,是唐宋时增修的。公元1162年(宋绍兴23年)义军魏胜抗金守城,加筑海州城垣,修浚城壕,金兵到达海州城下时,曾攀上白虎山窥视城内动静。为加强守备,魏胜动员群众筑外城,把白虎山纳入城中,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李坛对海州城池又修了一次。
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做诗《登海州城楼》云:城外沧溟日夜流,城南山直对城头。溪雨田足禾先熟,海树风高叶易秋。从这四句诗里可看到海州城内外的大致情况。
元代时西城废。明初,重又沿西城故址筑土城,其城界在蔷薇河的河漫滩上,故以后俗称东有临海门,西有水关门。明洪武十三年守备魏王,又在西城故址上加修土城,城墙局部开始用砖围砌,永乐十六年海州城加砌砖石,周长九里一百三十步,约4600米,高两丈五尺约八米,四个城门分别是:
东门因靠海,叫:镇海。
西门通河称:临淮。
南门位于高坡之上,直对朐山,称:朐阳。
北门对着临洪口,称:临洪。
北门西侧建禹王庙,有镇水之意。城内市桥又名四桥,因为河水通往四个城门。市桥是城内一个码头,而东、南、北三门水均从西门出,故称水关门。
明末倭寇入侵沿海,又对城池加以修补,到隆庆六年城墙已厚达一丈九尺,外贴四尺厚的城砖。[3]清康熙七年,山东郯城地震,海州城倒十分之二三,二十四年又受大水,倒塌十分之六七 。乾隆年重修,为了防水,又浚深了壕沟。民国后改海州为东海县,县政府一直在海州城,全长15里,西门突出,城内分文庙和砚桥,全镇人口一万两千人。[4]
由于海州是海赣沭灌的行政中心,江苏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城内天后宫,后迁新浦,天后宫东侧为东海县政府所在地,后迁二营巷。通观海州全城,明显分成东西两部分,鼓楼居中。
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dsduanhq
微博首页:http://webo.com/duanhq520
博客首页:http://blog.sina.com.cn/duanhq520
梧桐子首页:http://www.wutongzi.com/uc/59254948.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