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龛岩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委榃阳村。
龙龛岩是在一座孤峰下,据传有老龙蜕骨于岩洞中,故名龙龛。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真是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脱骨”。史书记载曾有效趾郡(今为越南管辖)僧人宝聪士过来取经,新州(现今新兴)惠能,俗姓卢。生于唐贞观13年,此时罗定佛学文化更是浓郁,受罗定佛学文化影响,周边各州府均有不少佛教徒,惠能也从小就受到这股佛学文化熏陶感染,他也曾到过龙龛道场学习交流过,最终令他北上求学是因为有一个来龙龛道场取经交流的僧人朗诵《金刚经》,便问此经何处得,僧人告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学得。从而成就一代宗师,开创中国禅宗。2013年,龙龛岩摩崖石刻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这是罗定云浮地区首个获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实为岭南一绝。道场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由时任泷州永宁县令的陈普光与僧人惠积主持建造。道场位置在龙龛岩洞的洞口石室前,东南方向,一座两进。在道场正殿神龛的北壁画有一幅“当阳像”,即当朝皇帝李渊的画像。左右两旁厢房,绘有飞仙、宝塔、罗汉、圣僧的壁画。道场众僧礼佛,“洪钟一扣,响彻三十三天,石磬再鸣,还闻十八地狱,红幡外飓,彩影乱于云霓,香烟内腾,素气通于迥就。”为此,道场成为岭南一著名佛教圣地。道场的第一、二代主僧分别为本地人惠积和宝亮。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间(674—676年),当地人陈普光的长子陈叔琼,在神龛中建造“当阳连地尊像”一座,即唐高宗李治的立地像。公元690—698年之间,有效趾郡(即现越南)僧人宝聪,来龙龛道场顶礼膜拜,并与陈叔琼一道,对道场作了进一步的修建,宝聪并作主持。陈普光死后,陈叔琼的三位胞递陈叔、陈叔玮、陈叔便令其门宗于道场之南(正门内)建造释迦牟尼尊像一座。该道场曾于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进行过第一次重修。到武则天年代,尤其崇尚佛教。武则天自号“金轮圣神皇帝”(“金轮圣神”是佛教名词)。至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在全国上下一片崇佛的环境影响下,由陈普光的孙辈主办,对道场进行第二次重修。这是大规模的重修,其时请当朝位列公聊、且在国都长安供职的泷州开阳(现罗定市船步镇)人陈集原撰文以纪念此盛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