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华:“修理”地球的土壤专家

家乡区县: 金凤区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秋日,退休前的黄震华又回到了他曾工作过30年的前进农场,曾经的白花花的盐碱地、白僵土地,如今已是绿油油的农田。微风吹过,金黄的麦浪翻滚,果园里,瓜果盈枝……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小麦、水稻主产区,黄震华心里涌上的是满足,也是欣慰。当年,黄震华率试验小组,对宁夏广为分布的,被公认为不适宜生产、不适宜耕种的白僵土和盐碱土,经过几十年的土壤改良,种上了小麦、果树……那些日日夜夜奋战在土壤改良试验田里的回忆,又鲜活地浮现到他的眼前。
盐碱地,顾名思义,土壤里盐碱成分高,土壤泛白,野草丛生,但就是不能种庄稼;白僵土的学名叫龟裂碱土,是一种碱化土壤,是在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地带性土壤。
上世纪50年代末,有关部门决定勘察宁夏大地上大片的盐碱地、白僵土,向这些历来被认为无法利用的土地进行“宣战”,用智慧和人力让这些顽固不化的土地为宁夏人民造福。学习过化学的黄震华,是这项工作的不二人选。他义不容辞地担任了土壤改良工作的技术负责人。
盐碱地改良首获成功
对盐碱地改良,宁夏的科技人员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银川平原盐碱地面积历来就很广大,清乾隆45年(1780年)统计有盐碱地7.7万亩,占总耕地的44.5%。以后,盐碱地面积逐年加大,到1962年,盐碱化面积占总耕地的67.3%。

杨天成(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