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麟:中国宪法学泰斗

家乡区县: 金凤区

在吴家麟的名字前加上“中国宪法学泰斗”这样的前缀,是因为他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更显著。其实,吴家麟更应该算是个大家、杂家。 他在普及逻辑学方面造诣颇深,他的《故事里的逻辑》、《与中学生趣谈逻辑》让枯燥的逻辑学有了亲切的面孔;他对图书馆学也很有研究,1985年吴家麟任中央电大图书馆学概论课程主讲教师,主编教材《图书馆学概论》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另一方面,担任宁夏大学校长期间,吴家麟凭借自己在中国法学界的声望,与邵逸夫先生多次接洽,由其出资为宁大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外语教学楼,使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一场法庭辩论铸就律师梦 1926年,吴家麟出生于福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萌生了今后做律师的梦想。那是在福州高级中学念书时,有一次,吴家麟因好奇去与学校毗邻的福建省高等法院听审,法庭上双方律师精彩的舌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吴家麟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个满腹经纶、博学多识、匡扶正义的大律师。1947年,吴家麟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吴家麟师从张志让先生。张志让早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回国后先在北洋政府任推事(相当于最高法院法官),后到复旦大学任法学院院长,并挂牌当律师。新中国建立后,张志让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并仍在北大法律系兼课。吴家麟担任课代表的宪法学,正是由张志让先生授课。 张志让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深深地吸引了吴家麟。因为聪慧好学,求知欲强,吴家麟也得到张志让的赏识。在张志让的支持下,吴家麟在同学中组织了一个宪法学研究小组,组织大家对中外宪法问题进行探讨。这更加深了吴家麟对宪法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以至于他在北大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读研究生时,又一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攻读国家法专业。 首部著作数十万册行销中国 1951年底,因工作需要,吴家麟被调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教研室任教,并担任中国国家法教研组组长,主讲中国国家法课程。1954年,国家首批评定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吴家麟被评为讲师。就在这一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全国掀起了学习宣传新宪法的热潮。吴家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敏锐地意识到普及宪法教育对于新中国宪政将至为关键。于是,他挑灯夜读,奋笔疾书,在新宪法正式颁行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论著——《宪法基本知识讲话》,积极宣传新宪法的精神和意义。这本宣传小册子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由于是新宪法颁布前第一本系统宣传宪法的专著,深受读者欢迎,印刷发行了90万册。 在《宪法基本知识讲话》中,吴家麟提出的宪法概念和分析宪法问题的基本方法,对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化宪法概念”的基本性质与特点。更为可贵的是,他在该书中已经注意到宪法实施问题的重要实践意义。 吴家麟因此在法学界崭露头角。此时的吴家麟对建立法治国家满怀憧憬,他大声疾呼:“现在民主和法治的阳光已经照射出来了,理性的王国已经开始出现了。”

杨天成(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