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蚕茧

家乡区县: 盐城市亭湖区

简介编辑安丰镇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位于宋代名相范仲淹建造的范公堤(今204国道)畔,地处里下河与沿海交接处。古以商贾云集而闻名,今以经济腾飞而获誉。是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清代布衣诗人吴嘉纪的故乡,现为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江苏省科技示范镇、江苏省新型示范镇。安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优势,盐通高速公路、新长铁路穿镇而过。204国道与弶溱省道在此交汇,距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仅两小时左右车程。

安丰总面积71.2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农产品资源丰富,工业经济具有较强的发展基础。种植业以高效、优质、高产为目标,实行区域化生产,是粮食、棉花、蚕茧、食用菌生产基地。多种经营生产独领风骚,山羊、家禽、水产养殖富有特色。工业生产形成了以名力、银花、森森等多家纺织企业为骨干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有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山羊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装饰城、钢材市场等。工业规划区构成南、北两园格局,投资开发前景良好。香港十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查济民先生投资三亿元人民币兴建的东台名力纺织有限公司及其他项目纷纷在园区落户投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腾飞。[1]

2历史沿革编辑

安丰原为海滨斥卤之地,早在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已经形成陆地,为古扬州属地,因濒临沧海,常遭海涛侵袭,初名东淘。[2]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因倭寇和海匪时常登岸人侵袭百姓唐太宗,意欲东征,委派大将军薛仁贵作战前准备。薛仁贵在东淘这片紧临大海的海滩上开挖了2平方多公里的水系八卦阵,训练军队,跨海平倭,留下遗迹,对日后安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催生作用。[2]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东台设置海陵监,监管南北八大盐场,安丰始为小淘场,亦称小淘浦。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至天圣十年(1033),西溪盐仓监范仲淹与江淮制置发运使张纶、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合力率领民众修成全长143里,世称范公堤的捍海堰,范公堤安丰段长约9.5公里,堤底部阔三丈,面阔一丈,高1丈五尺,壁身用砖砌成。不仅为盐民创造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播撒进安丰人民心中,从此“东淘”更名为安丰。后安丰专门建“三贤祠”以资纪念。 [2]

明代安丰成为闻名天下的“淮南中十场”盐场之一。明清以来,安丰镇区建成了南北七华里的古街,北起下灶星月桥,南至盐埧盈宁桥,遍布着“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庙堂”的繁荣景象。四方商贾云集,店行坊馆星罗棋布,八百多家大小铺面,二千多人经营徽州的茶叶、油漆,江浙的绸布、江西的瓷器,中原的旱烟,远近各地的南北货。全场灶户19000多户,灶丁48000多人。明清经济繁荣时期,孕育了安丰灿烂的文化。[2]

东台市辖镇。1912年为安丰市,1949年10月成立安丰区政府,1952年9月改称安丰区人民政府,1954年5月改称安丰镇人民政府,1968年4月改称安丰公社革委会,1980年8月改称安丰公社管委会,1983年8月改称安丰乡人民政府,1984年4月改称安丰镇人民政府。[3]

字余曰灵均(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