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汝恺,阜宁人,1928年12月出生于阜城梅家巷。4岁即识字500,6岁作文。祖父梅品山是一位画家,在偏僻的县城里享有名气。父亲梅冠芳曾在武汉、上海等地读过大学,属新派人物,但他却拼命教梅汝恺国学,幼小的梅汝恺曾熟背古文二百余篇。梅汝恺七岁时写过一篇文章,大受家庭教师的赞扬,也得到善文者渐浓叔父的垂青。为了鼓励,叔父送他一整套《儿童世界》和数量更多的《小朋友》。《儿童世界》所展示的文学天地,竟使年幼的梅汝恺着了迷。金斯莱的《水孩子》故事,侠盗罗宾汉的轶闻等等,这些有趣的故事及文中插图,在事过几十年后梅汝恺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栩栩如生。
抗日战争爆发,梅汝恺合家逃难去了乡里,也带去了大量家里的藏书,这些文艺书籍都是父辈们购置而庋藏于家的。在乡下,在战乱的环境里,梅汝恺系统地读了三十年代重要作家的所有选集,当然也读了古典名篇如《三国》、《水浒》、《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甚至洁本《-》等。梅汝恺很小就从家庭教师习英语,十二三岁时,也就开始阅读霍桑的《古史钩奇录》、《泰西五十轶事》、《海外轩渠录》等英文版小说。
1942年梅汝恺考入省八临中,读高二下。随后负笈南下,入设于姜埝的省临时职中续学;1945年毕业于该校高中部。日寇投降后,出现了“洗兵海岛,刷马江洲”的暂歇和平局面,梅汝恺去了南京,入南京临大就读。一年后转入国立商学院。于是迎来了上海的解放。随即梅汝恺去了无锡,入苏南新专学习。一个月后,分配到苏南日报社任记者。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笔耕生涯。
梅汝恺最早写的一篇小说是发表在大学的铅印校刊上的,他当时任该刊的社长兼主编。任苏南日报记者后,梅汝恺便完全扔掉了货殖之学,而转向了新闻。虽说新闻与文学也有点那么“隔行如隔山”,但记者岗位提供了“海阔”、“天空”样的生活领域,这样就使梅汝恺有了一试身手的机遇。他懂得在生活中濡汲。当时他年轻,有热情,耳灵眼快手勤,又能刻苦耐劳,凡所见所闻所感,都能详记而录之。他从写略带文艺性的通讯开始(这类通讯写得很多),凡他所写的,隔日就能见报。到1951年,梅汝恺就敢于尝试新闻业务中的大器之作了:5万字篇幅的报告文学,因采访深入,资料丰富,思路清晰,情绪饱满,遂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作品发表后,上海《文汇报》、《福建日报》等六家报刊作了转载。1952年成书,再版了7次。全国十多家报刊(包括几家全国级和大区级报刊)都发表专门评介,总署还对该书给予推荐、表彰。这就是作者的成名作《我在清水塘》一书产生的轰动效应
本篇文章来源于旅游特产网(shop.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ren.bytravel.cn/history/meiru.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