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城,1938年2月生,阜宁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国际材料科学界著名学者,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连城出身于农民家庭,父亲赵玉田虽为农民,但有文化,习古文,平时家教甚严,要求子女自幼立志成才,报效国家。
赵连城在东沟初中读书是体育场上的活跃分子,既喜欢篮球和跳高,又是撑杆跳的一把好手。当时他身高不足1.60米,手持竹竿可以撑过1.90米的横杆。
1955年,赵连城在东沟初中毕业后报考江苏省阜宁中学,不慎落榜,受到父亲的严厉教育。读高中时因为少读一个学期课程,加上有前车之鉴,因此赵连城在学习上不敢怠慢,集中精力认真读书。1958年考大学时赵连城被上海交通大学顺利录取。
上海交大在“跃进声中建冶院”,赵连城被录取在冶金学院金相热处理专业。1960年后改读金属物理专门化,这也是国家培养核材料技术后备人才的需要。赵连城在交大读书,前期运动多,下乡下厂多,他出身农家,能吃苦耐劳,长时期担任班长。1960年12月赵连城光荣入党。1963年毕业时,上海交通大学有意留赵连城在校,不料哈工大到上海交大选调毕业生的同志看中了他,经再三交涉,上海交大忍痛割爱放赵连城到哈工大任教。
赵连城的青年时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政治运动中度过的,那段历史留给他的宝贵财富是能够冷静地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轻易表态。他做过团支部和班长,政治上得到锻炼,成熟也快。
赵连城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艺系金属材料处理专业任教不久,即到附近的飞机制造厂劳动锻炼一年,而后又是下乡参加宣传工作队半年,这样就很快到了1966年的“0”。-,哈工大又属国防院校,这当中经历了南迁重庆又北返哈尔滨的过程,直到1976年才提出复课闹革命。1978年12月赵连城晋升讲师,1982年晋升副教授,担任了教研室副主任,主管教学。1987年3月出国进修,赴美国Illinois大学,师从世界马氏体相变研究权威学者C.M.Wayman教授。为了验证赵连城等在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想法,Wayman教授又与Raychem公司联系,由Ray-chem公司邀请赵连城以访问学者身份,去他们公司工作访问3-5个月。作为一个访问学者,这一段经历是宝贵的,因为那时访问学者一般很难进入美国的公司。Wayman教授一直对华友好,赵连城回国后,他曾多次来华访问,和赵连城的老师徐祖耀院士以及国内一大批院士相交甚密。赵连城也正是在与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权威交往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当然这个成长过程是以赵连城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和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的。
在美国一年的进修使赵连城打开了材料科学研究的眼界。1988年6月回国后他很快即开展起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赵连城研究的主题是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理论和形状记忆与超弹性合金,当时这种材料在国内甚少有人涉足。因为赵连城在美国既去过大学又去过公司,所以他做起来轻车熟路。在这个过程中赵连城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后来一部分去了国外,相当一部分在国内现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公司老总者不乏其人,还有不少优秀人才充实了高校师资队伍,当然也有少数留在赵连城的手下工作,成为赵连城学术梯队的骨干。迄今赵连城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0余人,硕士研究生25人,接受博士后6人。由于赵连城研究集体的积极努力,他们在国际材料学界的声望日渐升高。他的学生出国留学遍布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他们在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颇具建树,研究领域涉及马氏体相变和形状记忆与超弹性合金及其工程和生物医学应用,以及固体微结构分析和功能材料研究等。从1988年至2002年这15年时间内,他们在航天、石油、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专利7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94篇,EI收录122篇,累计被国外其他人引用200余次。出版著作6种,共100余万字。TiNi记忆合金系列产品已形成达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他们在FeMnSi合金形成变应力诱发马氏体稳定化与应变恢复特性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了“形变应力诱发”马氏体稳定化的新概念,揭示了这种稳定化是影响合金应变恢复特性的内界原因。这项研究后获得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据统计到1997年9月,发表了18篇论文,被国外其他人引用89次,部分研究工作还被他的导师Wanyman教授编入他的权威著作英文版《形状记忆材料》一书。
本篇文章来源于旅游特产网(shop.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ren.bytravel.cn/history/zhaoliancheng.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