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阜城镇,依傍着流水澹澹、绿苇白帆的射阳河,为地灵人杰之所钟。1930年,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顾骧就出生在这里。
顾骧的曾祖在清末淮安府当一名官吏,祖父是贡生,二叔在北京上学,父亲早逝。抗战期间,日寇侵占了阜宁县城,顾家举家避居于乡间,并延师设家熟课读,以《古文观止》、《昭明文选》、《纲鉴易知录》开蒙。课余,小顾骧在藏有从城里运出来的书册典籍、碑帖字画的老屋里倘徉、寻觅,在书海里浸泡。顾骧爱上了唐宋诗词,从中发现了诗美,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当时的时代情绪相契合,又浅显易懂。顾骧读得最多的还是小说,从《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这类演义小说,读到《三国》、《水浒》等著名古典。特别是《红楼梦》,顾骧读得几近痴迷,“葬花词”等背得烂熟。顾骧当时是抓到什么就读什么。对明清笔记小说《夜雨秋灯录》、《阅微草堂笔记》之类也有兴趣。十一二岁时,顾骧开始阅读近现代文学作品,喜欢上黄遵宪、苏曼殊的诗文。庐隐《海滨故人》的伤感、忧郁,冰心《寄小读者》、《南归》、《离家的一年》、《寂寞》中的真挚亲情,都给顾骧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当时也看郁达夫的小说,鲁迅的《呐喊》。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北上,家乡建立了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鲜红的旗帜,嘹亮的歌声,沉睡的土地开始苏醒,抗日的熊熊烈火在燃烧,这一切都激荡着顾骧年少的心,顾骧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降临,一种新生活的开始,他毅然走出封建家门,在抗日联中读了一年书后,十四岁参加了地区文工团,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战地烽烟,铁马金戈,战争岁月的洗礼,成为顾骧生活和文学的终身滋养。抗战胜利,顾骧又回到学校读书。其间还在古城扬州读了一年中学。于淮海战役前夕调0华中工委工作。翌年四月,随部队渡江。先后在“太湖明珠”的无锡、“六朝故都”的南京,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旋调北京。“文革”前的十多年前,顾骧基本上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曾在马列学院(中央高级党校前身)短期学习,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专攻马克思主义美学三年。曾在中央文化部讲师团、北京文化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任教,除了讲授文艺理论外,还讲授过联-史、0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
在那十几年间,顾骧一直钟情于文学,读的文学书并不比读的理论书少。不过,顾骧的职业是编辑、记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对文学读得多,写得少。1953年6月11日在无锡《晓报》副刊上发表的一篇散文短章,应该说是顾骧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1958年“-”期间顾骧下放到大运河边上的宝应县,那一年他写了一些散文发表在江苏《文化报》上,又和王春远、王金陵一起,合作过一部小歌剧《什锦汤》,同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世纪60年代初,参加集体编著《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两本书,分别由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北京出版社出版。
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顾骧的工作经过中央文化部、全国文联到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几个部门。二十年间,与文学结了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理论组组长,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作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篇文章来源于旅游特产网(shop.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ren.bytravel.cn/history/gu696.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