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高州市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高州,广东省茂名市代管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粤西南部,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要冲,东连阳春市、电白区,南接茂南区、北邻信宜市,西南与化州市、西北与广西北流市接壤。全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辖2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30万,多为汉族广府民系。高州自1993年6月撤县设市以来,先后荣膺“中国百佳县(市)”、“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市(县)”等称号。

高州市,位于粤西南部,靠近南海,是广东省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50多万,海陆空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粤西重镇。

高州位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分布着一江十河,及众多的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错,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为种植树农作物的和经济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高州市原称茂名县、高州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州境域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高州市中心广场
高州市中心广场
在祥山镇茶亭岭上,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牧猎石器——穿孔石球,它是原始人类用来套击野兽的工具。在新垌镇的红珠岭和云潭镇的黄鳝坡上,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锛、砺石等磨制石器。此外,在曹江、泗水、根子、谢鸡、环城等镇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存点共11处,出土一批石器工具。这些出土文物,证明了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州的土著民族已生活在境内的大片土地上,创造了高州古代人类文明。

夏商时期(前21世纪~11世纪),高州土著民族陆续结成联盟,先后融入西瓯和骆越两大部落。这两大部落都是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的组成部分,统称为南越。春秋战国时期,高州属楚地。秦统一中国后,在岭南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和郡象郡,高州属桂林郡和象郡。汉代,岭南地区重新分设为南海、交趾、合浦等7郡,高州属合浦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合浦郡下设高凉县,县治在今高州县高凉山下的长坡镇旧城村。汉灭南越国后,部分南越民族开始汉化,原南越民族则史称为俚族。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在俚人聚居地区中心置立高州,此为高州之始,州治设于今县境长坡镇旧城村。梁大通中(530年)置电白郡,郡治附于高州治内。陈永定二年(558年),高州治迁至安宁县(今阳江县);又于境内东北部置务德县,县治今东岸镇良德墟旁。1958年,这里修建良德水库,整座良德县城被淹于水下。隋置茂名县,属高凉郡。开皇十年(590年),废电白郡为电白县,改务德县为良德县。开皇十八年(598年)茂名改属罗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为郡,高州改为高凉郡;武德六年(623年),复置高州,治西平(今恩平县)。唐贞观八年(634年),南宕州从定川徙治茂名,更名潘州,茂名城称潘州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州治从西平迁至良德。至此,在今天的高州县内,同时存在着两州(高州、潘州)、三县(茂名、良德、电白)的行政治所。开元五年(717年),高州治迁至保安,大历十一年(776年),迁至电白(旧城)。宋代,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潘州并入高州;良德县并入电白县。元代,改州为路,高州为高州路。明代,改路为府,高州路为高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高州府治迁至茂名县,茂名县城便称高州城。成化三年(1467年),电白县治徙于神电卫(今电白县电城镇),原电白县西北部地域划入茂名县。从此,原设于旧城的高州州治和电白县治逐渐荒废,演变为今天的旧城遗址。清代沿明制,高州府治、茂名县治以及高州总兵机构同设于高州城。民国时期,撤府留县。茂名县先后隶属广东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区、第七行政区、第十三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后,茂名县先后隶属南路专区、高雷专区、粤西行政区、湛江专区。1958年9~10月,将茂名县南部的原公馆乡和袂花乡、鳌头乡的部分地域划入茂名市;将原小良乡划入电白县;将原石鼓乡的南盛、鳌头乡的兰石和龙首乡划入化州县。同年11月,茂名县与信宜县合并为茂信县,12月茂信县定名称高州县。1961年4月,高州县分高州、信宜两县,高州县隶属湛江专区。1983年实行市带县制,高州县隶属茂名市。1993年6月,撤县设市,高州县改为高州市。同年12月正式举行撤县建市挂牌仪式。

高州市政府驻高州城区。共辖:谢鸡镇、新垌镇、云潭镇 、根子镇、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镇江镇、沙田镇、荷塘镇、南塘镇、石板镇、荷花镇、潭头镇、东岸镇、大井镇、长坡镇、平山镇、深镇镇、古丁镇、马贵镇、大坡镇、曹江镇、潘州街道、山美街道 宝光街道、石仔岭街道、金山街道。

木子又见木每(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