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饶阳十景之泮沼灵源

家乡区县: 衡水市饶阳县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饶阳人石经世在参加编写《饶阳县志》(清代称为前志)时,写了一首诗:“黉宫创建不知年,开沼重逢九仞泉。自是斯文得正脉,源头活水故渊渊。”这是对“泮沼灵源” 一景的描述。古时学校称黉,黉宫即指当时的文庙。
饶阳文庙原建在县城西北,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县尉李也先迁治北极阁以东。北极阁在县十字街北大街北城墙上。文庙所以迂于此处,据分析,属于李县尉看好此处有一古井,井水自行向地面长年流水,当年人们都称之为“神井” ,“井有神泉” 。“灵源” 之说就是这样来的。其实这一现象在当代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省水利局派技术人员在五公村打了两眼铁管井,其中有一眼井就是自流井,井水不断往地面冒,不论冬夏,井水自流了十几年。地下水出现这种自然现象,在古代是难以解释的,只能归于在明清时期,饶阳县的文庙经过几次扩建,到乾隆年“神灵” 的作用。
间已有一定规摸。文庙由中、西、东三个大院组成,东为“近圣书院” ,南北长100丈,东西宽64丈。西为“儒学” ,南北长100丈,东西宽48丈。中间部分的“先师殿” 为主殿,巍峨秀丽,古朴素雅,东西五间。殿北有“崇圣祠” ,殿东西有两厅,各十间,东厅南一间为祭器库,西厅南一间为乐器库。先师殿属于文庙的中心位值,殿南边围墙中有“戟门” 五间,戟门前边有古井泮池,池中常有泉水喷发,泮池颇为幽雅。这里即“泮池灵源”一景。此院东有名宦祠,西有乡贤祠,院子南围墙中部为棂星门坊,门南为太和元气坊。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县单作哲以棂星门坊的形象不和文治,在太和元气坊和棂星门坊之间又添建照壁一座。此院东门为“金声” ,直通近圣书院门前广场,西门为“玉振” ,直通儒学门前广场。在太和元气坊西还有节孝祠五间(即孝子烈女祠堂)。
文庙是当时饶阳高等教育中心,其首要原则是教育秀才忠于皇帝,走仕途之路,也是对民众宣传公共论理道德观念的地方,这里除供奉孔、孟和其他圣人的神象外,还有当地的乡贤、孝友、善行、贞烈的典型。每年春秋两季,必须向文庙献上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和酒器,放在孔孟和其他圣人的神像面前,实行儒教仪式。据饶阳旧城区一些老人介绍,当年的文庙地处旧礼堂那里的北马道。民国初年,儒学成了饶阳县高级小学,先师殿成为饶阳女子学校,后称饶阳女子师范。解放以后,这里开始是饶阳师范,后改为饶阳中学。此时,泮沼灵源仍存有古迹,一是那眼古井。当时近千名师生,仍吃井里的水。可见这眼古井水源充足。二是院子北边半人多高的台子上是先师殿,学生们称为圣殿,学生们听报告就在殿内。1957年,饶阳中学迁到西关以后,这里成了干部职工宿舍。奇怪的是那眼古井很快干枯,不再出水。当地人传说,古井之水是哺育学子的乳汁。这是泮池灵源消失的原因。

小怪物(2014-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