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照明市场:那些不为人知的怪现状

家乡区县: 高新区

近日,记者走访成都照明市场,对目前成都市场的情况作了部分调查,从中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怪现状。
老顾客是很多在照明领域驰骋多年的商家最为依赖的一个群体,据记者了解,其中包括一批在成都照明行业经营20多年的老商户。他们表示,他们见证了照明行业在成都的不起眼到今天的满地开花,从利润丰厚到今天的薄利,做照明的人越来越多,经营照明生意的面积越来越大,市场蛋糕就那么大,即使每年增长,也不足以抵消产能过剩以及增加的面积。
他们感觉,这些年全民皆商,大家有点钱都拿出来投入到照明行业,一方面是听说照明行业是暴力行业,进入门槛低;一方面是大家对于照明在家庭装修生活中的认知、地位提升,让大家以为有极大的利润可图。
现实却是,照明经销商三天两头倒下去一家很正常了,没有倒下去的要么还在硬撑,要么之前在行业经营多年,积攒下不少老顾客,有自己一定的渠道,能基本维持运营。当然有部分新晋者,后生可畏,有资金实力和新的经营模式和渠道,慢慢成熟壮大。这就是现在照明行业的残酷现状。
对于他们这种靠老顾客支撑下去的商家,如果没有新的思路和营销手段出来,恐怕也难以支撑几年。毕竟社会日新月异,成长起来的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跟他们原本的销售手段有些不一样,所谓把握时代脉搏,也就是这个意思,就看他们这种在行业沉淀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老商户如何抉择。
作为在成都照明界知名度颇高的花灯类老商户,之前在花灯领域游刃有余,无论在经营面积还是代理的花灯产品品牌知名度上,绝对是成都数一数二的大户。如今,随着LED大肆横行,花灯类大户也加入LED商业照明,选择企一、想天等LED领域产品质量较为上层的产品对应自己的花灯销售,其实就是将原本花灯的渠道重复使用,或者一站式使用,通过原本花灯渠道让消费者能够一站式完成选购。很多花灯大户在工程领域又是佼佼者,其客户质量对此模式十分满意。
除几家花灯大户运用这种大而全的模式之外,很多中小型花灯商户也紧随其后。纵观全国花灯商户,几乎都在做大而全的产品,因为你不这样做,就会被其他商户抢夺食物,专一成了部分资金不足的商户们的无奈或者理念专一的商户的坚持,因为稍微有点资金实力的商户都在做大而全的产品,不希望任何一个顾客从自己的店里流失掉。
成都的大户们有个困惑,一方面是新建立的市场招商,大户们即使资金压力大,也不得不拿店,对于他们来说,占领市场及份额跟拿下一个顾客同样重要。一方面,门店面积不断增长,产品挤压,库存里的货只见进来,不见出去。跟厂家的博弈不断,各自利益总会导致原本合作不错的厂商出现问题,商家们只能通过中低端价位获取利润,于是,很多刚刚进入市场的新厂家,往往在摸清对手厂家在价格、产品质量等情况后,很容易打进这些靠价格差拿货的商家们的心里。于是,厂家和商家的暧昧期时间很短。
这个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谁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因利而聚,因利而散是厂商唯一调侃和安慰自己的格言。商户们一般都采取根据客户需求和利润空间去选择厂家产品,厂家不会将一个商家作死,于是很多大户挂着某某品牌专卖店的羊头,买着更加有性价比,更加受顾客喜爱,更加有利润空间的狗肉。
除了厂商的关系,市场方作为终端卖场平台,近年来随着成都灯具卖场剧增,面积增大,很多卖场面临招商困难,为了完成招商问题,大部分卖场都是通过减免租金吸引商家入驻,大部分都是租一年免三年等类似政策,很多商户或者其他领域投资者看重中间的时间差经营灯具,但是时间过去,生意并未见到特别的好转,房地产持续低迷给了他们沉重打击,部分商户撤离,大部分持续观望。
市场方在合同规定的减免租期到时,却难以收上租金,一提收租金,商户们马上集体抗议说要撤离,这种鱼死网破的事情,市场方不敢轻易动弹,商家们在有新卖场出现的情况下,搬离,又去赚取时间差,形成畸形的生意生存法则,对整个灯具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暂时的恶性循环。
而最可怕的是,很多商户库存大量灯具产品,撤离市场或者行业后,无法清理库存产品,慢慢变成一堆废物,全国各地这样的商家很多,他们成了厂家的消费者,灯具产品最终没有流通到千家万户,虽说帮厂家杀出了暂时的血路,却也给厂家堵死了一条路。商品得不到流通,产能过剩,这是目前中国各个工业领域棘手的问题,但是厂商们却自我安逸。
每次采访,厂商们都表示,市场份额还很大,四川人口如此庞大,消耗这些产能没有问题,问题却实实在在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自食苦果还在继续分享,跟传销组织一般,忽悠着自己,也忽悠着身边的人们。这不是自我救赎,这是在埋葬自己,还给别人挖了一个坑。

bibibibibibio(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