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是山东省辖县级市,由青岛市代管。位于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西南部,青岛市境西部,胶州湾西北岸。胶州市总面积1313平方千米,2010总人口80万人。胶州市辖7个街道、11个镇,市政府驻三里河街道。古迹有三里河新石器原始氏族社会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牧马古城遗址等。风景区有高凤翰故居和艾山。
至2010年,胶州市共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9处。以第二届中国秧歌节为契机,打造精品文艺节目。在继续做好对大型现代茂腔戏《秧歌情》进行打磨提升的基础上,精心创排了《轻锣鞭鼓闹秧歌》、《嫚啊嫚啊你快扭》、《情满胶州》、《秧歌神韵》等四个秧歌精品节目。在秧歌节期间与来自中国各地的秧歌队伍同台献艺,其中《秧歌神韵》荣获第二届中国秧歌节“最佳风采”奖。胶州市选送的秧歌精品《喜洋洋》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山东演出周为期五天的巡演活动,赢得了中外来宾的广泛好评。10月份,胶州秧歌《喜洋洋》参加了在山西大同、安徽蚌埠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云冈文化艺术节和第三届中国花鼓灯艺术节,分别荣获金奖和最佳表演奖。
胶州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剪纸之乡”等称号。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汉族民俗舞蹈之一,属于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多年相传改进,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2006年5月20日,胶州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主要内容形式有六个行当,两种流派及演出习俗
1.六个行当
六个行当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而两种表现形式则是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常用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主要舞蹈动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态”等。音乐有“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小戏秧歌由小调秧歌派生出来,其舞蹈动律、曲牌演唱、表演与小调秧歌基本相同。演唱曲牌有“扣腔”、“西腔”等;伴奏曲牌有“八板”、“扇簸萁”等。小戏秧歌原有剧本《裂裹脚》、《拉磨》、《送闺女》、《打灶》等72出,皆为口头创作,大部分年久失传,现能回忆起的仅有30余出,2012年已整理出10余出。
2.两种流派
1920年,秧歌艺人陈銮增把武术动作技巧揉进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犷豪放火爆的风格,群众称之为“武秧歌”,又称东路秧歌。把以刘彩为代表,以妩媚抻展细腻见长的秧歌称为“文秧歌”,又称西路秧歌。后来文武两派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到2012年逐渐融为一体。
3.演出习俗
胶州秧歌是广场艺术,都在村落的空地演出。每到一地的习俗为迎秧歌、拜庙、拜爷、演出、领赏,演出分早、中、晚三场。解放后,这种演出习俗也随之消失。1860年后,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之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胶州秧歌音乐是以各类曲牌形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以十一个风格迥异的曲牌所组成。以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点。
胶州秧歌音乐的调式特点,是以民族调式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的运用出现。同时,打击乐演奏是胶州秧歌音乐的又一特色。胶州秧歌的击乐演奏除了舞蹈部分的开场锣鼓和掂仓扭子外,还有一个包括四个扭子的秧歌牌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