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 长6.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 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 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 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宋时称“凌 云阁”、“天宁阁”;元代称“宝鸿阁”;明代俗称“佛棚”、清代俗称“佛亭”,最终废毁„„至今,仍旧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多处孔穴和屋檐痕迹,专 家证实,这些正是历代建造或维修楼阁时,安置梁柱和屋檐的地方。 而今,梁柱和屋檐早已不见踪影,而雄伟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 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乐山大佛在近一千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更是饱受自然风雨侵蚀 和人为的破坏,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