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之都——贵州

家乡区县: 贵阳市云岩区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简称黔、贵。辖6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省会贵阳市。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市,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西长570公里,南北宽510公里,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辖4地区、3自治州、2地级市、7县级市、59县、11自治县、3县级特区。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贵州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9%。素有多彩贵州之称。[2]

历史沿革折叠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据考古,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在贵州境内发现的。

春秋时期,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战国时属于楚国的黔中郡,地域面积在今贵州沿河到榕江以东,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西汉初年,贵州分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和牂牁郡。犍为郡管辖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牂牁郡管辖今贵州南部及周边地区。西汉中晚期,贵州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牂牁郡管辖。牂牁郡领14县。三国时蜀国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领7县:且兰、毋敛、广谈、鄨县、平邑、夜郎、谈指。 唐朝曾在此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唐代贵州境内出现了几个对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土司政权。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除此以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指贵州的名称源自“罗氏鬼国”;因为“鬼”不好听,才转音为“贵”。中国彝族的先民曾被称为“罗罗”或“罗苏”。在唐宋时代,随大理国崛起,彝族部落开始越过乌蒙山,在今天贵州地区广泛发展。他们在唐末已形成较大的独立政权,被称为“大鬼主罗殿王”。宋末,贵州中部有罗氏鬼国,或称为罗施鬼国,依附于宋;南部则有罗殿国,依附于大理。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八番罗甸宣慰司。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阳。后来又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水西由安姓土司统治。水东由宋姓土司统治。至明初,彝族土司管辖今贵州省除遵义、铜仁、黔东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

到了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

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同,直至贵州建省。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乌江、南盘江、北盘江、都柳江等水力资源丰富,黄果树瀑布尤为著名。

贵州的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中部一带多云雾阴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贵州秀丽古朴、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省内有“中国避暑之都”贵阳,“江南煤海”六盘水,“中国酒都”仁怀,“世界遗产”赤水丹霞、荔波喀斯特、侗族大歌,有亚洲最大最美的瀑布、溶洞。

李燕Forever(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