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机制铜元的历史地位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广东机制铜元造于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铜元收藏界大多把这一年定为铜元诞生元年。其实早在光绪15年(1889年),广东钱局就开始用新购进的造币机器铸造发行了一种中心有孔的“光绪通宝”机制铜钱,这实际上是我国方孔钱走向机制铜元过程中的产物。直到“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广东还在少量铸造发行这种机制方孔钱。这种广东省造的机制制钱,钱币收藏界一般将其划归为古钱币类。我个人认为,机制制钱虽然有制钱的形式,但为机器铸造与铜元有本质的一致。

广东在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开始制造发行中国第一批铜元,开创了中国近代铜元之先河。初发行的铜元仿造香港一仙币值的铜币,正面为“光绪通宝”每百枚换一圆,背面为飞龙图案。之后又发行了“光绪铜宝”每元当制钱十文,背面同为飞龙图案。但发行铸造的铜元版式版别不多,重要的是对后述各省铸造铜元的版式,版别,规格,形制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如早期山东省行用最多的铜元,正面就是北洋样式,背面是广东飞龙样式。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它是典型的“山寨版”。这是因为当时山东巡抚周馥的儿子周学熙主持的天津北洋银铜元总局以及广东铜元局借到一套模具,仅改币面“北洋”为“山东”,背面主要仿照广东飞龙背后英文刻作“SHANG-TUNG”,明显的广东样式。还有其它各个省铜元背面飞龙图案,隐隐约约都有广东飞龙图案的身影。通过对广东机制铜元版式的深入学习,会发现铜元收藏的本身意义不是它的价值多少,而是铜元背后的每一个历史故事,让收藏者从内心获得愉悦。

落寞哥(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