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楼是现存古建筑,客家土围楼的典型代表之一,花萼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 建于明朝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花萼楼是粤东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最具有开发价值的客家土围楼。该楼整体保存完好,楼中间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周围自然环境优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 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楼顶为木梁灰瓦。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天井一侧有口古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楼内还有砻、碓等常用生活设施。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现楼内还住着十多户林姓人家。2000年10月,客家土楼千人茶会在这里成功举行。
花萼楼是民居建筑造型艺术中最粗旷、最典型、最富魅力,属世界著名的四大民居建筑之一的古建筑。花萼楼构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8年,距今已近400年的历史。该楼占地面积2886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背靠虎形山,面向梅潭河,周围群山环抱,碧水环绕。该楼与天地浑然一体,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墙体厚度为1.2米,用土夯实;楼顶木梁灰瓦,楼高三层,层内加开两个半层,顶层外墙开窗,内设有一环形回廊,宽度为1.2米;里外三重,内底外高,最高点达11.9米;楼内可供28户人口生活住宿,各户可单独上顶楼,通过回廊,户户通连,公共梯口设在大门右内侧,全楼共有房间210间;楼内天井占183.6平方米,全用鹅卵石铺成,中心有一个圆的古币图,直径达3.8米;天井南边有一水井,深达18.6米;楼内房屋正中为大厅,是合族议事的地方;大厅对面是该楼的唯一大门。门框用宽而厚的花岗岩石板组成。门板钉有厚厚的铁皮,门顶设有一个蓄水池,二楼不开窗,多处设有枪、炮眼,供灭火、防盗之用。花萼搂构建匠心独运,按易经八卦形态设计,玄藏天机,文化内涵丰富,包含着客家独特的建筑风格。
相传花萼楼是由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援宇公经手兴建的,当年,援宇公家境清贫,衣不蔽体,为避风遮雨而寄宿在狮头山上的一个石洞里,常年来往于福建、江西、饶平等地,靠担盐,挑石灰为生。援宇公忠厚老实,为人正气豪爽,虽家境贫寒,仍时常接济更加贫困之人,深得乡邻口碑。据说,有一天,援宇公担石灰到饶平回家,感觉很困,尚未吃饭宽衣便昏昏沉沉睡了,睡梦中,仿佛看见观音娘娘端坐莲花座,驾着祥云,领着三头白马向他走来,朝他笑了笑便不见了,醒来后,他觉得很奇怪,便到山洞四周寻找,结果发现了三大缸白银,于是他便用此银两建造了这座土围楼,并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到这里来住,因为所建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相亲相爱之意,所以取名为花萼楼。后来人们就说这是大慈大悲的观音娘娘同情人间的灾苦,显灵为他们盖了这栋房子。为感其恩德,到现在,狮头山上的石洞里还供奉着观音娘娘的莲花座像,林姓族人逢年过节都会去拜祭。引自http://baike.so.com/doc/5818072.html
在花萼楼里,能够体会到质朴的客家风情,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如果你是搞设计的,你应该去花萼楼看看,感受一下这种质朴的建筑风情,也许会给你带来对设计上的其他看法,激发灵感。如果你喜欢旅游,喜欢乡村的环境,你更应该来花萼楼看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