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流域1

家乡区县: 黑龙江省友谊县

松花江松花江(Songhua River),女真语(满语)“松啊察里乌拉”,汉译“天河”。古代是东北流直至鞑靼海峡的巨大河流名称(混同江),建国后改为黑龙江支流。现为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由头道江、二道江、辉发河、饮马河、嫩江、牡丹江等大小数十条河流汇合而成。发源于中、朝交界的长白山天池,流向西北在扶余县三岔河附近与嫩江汇合,后折向东流称松花江干流。在同江附近汇入黑龙江。全长1,927公里(1,197哩),流域面积约550,000平方公里(212,000平方哩),跨越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四省区。支流有头道江、二道江、辉发河、饮马河、嫩江、呼兰河、牡丹江等。牡丹江上火山熔岩堰塞河道,形成镜泊湖,建有水电站。1932年洪水漫进哈尔滨市。每年通航期约200天,哈尔滨以下可通航千吨以上江轮。冬季河流封冻,但江面冰厚,可通行汽车、牵引机,交通便利。佳木斯以下为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冲积成的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湖泊沼泽广布。现已建设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全流域有大小水库1,800多座,蓄水量为200亿立方公尺,其中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电站库容107亿立方公尺,装机容量554,000千瓦。

松花江公路桥发源地

松花江有南北两源:

南源松花江是松花江正源,发源于东北屋脊长白山主峰天池,海拔高2744米,全长958公里,流域面积7.34万平方公里,占松花江流域总面积的14.33%。它供给松花江39%的水量。在它的上游又有两源:南源头道江、北源二道江,均发源于长白山。两源在吉林靖宇县两江口相汇以后始称松花江。北源二道江的上游有五道自西向东排列的白河,其中二道白河源出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的正源。松花江上中游河谷狭窄,水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北源松花江即嫩江,是松花江最大支流。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源头称南瓮河,河源高程1030米,自河源向东南流约172公里后,在第十二站林场附近与二根河会合,之后称嫩江。自北向南流至三岔河,全长1370公里,流域面积29.7万平方公里,占松花江总流域面积的51.9﹪;流量占松花江干流的31﹪。嫩江接纳了许多发源于大小兴安岭的支流,如甘河、诺敏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科洛河、讷漠尔河、乌裕尔河等,组成了树枝状的水系。它在嫩江县以上河段,两岸高山陡峻,水流湍急,属于山间溪流性质河段;嫩江县以下,地势渐平;进入松嫩平原,江面逐渐开阔。

两源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交界的三岔河镇(属吉林省扶余市)汇合以后始称东流松花江。东流松花江自三岔河附近向东北方向奔流,江面开阔、平缓、水深。沿途又接纳了呼兰河、汤旺河、拉林河、牡丹江等许多支流。它穿过小兴安岭南端谷地,在同江附近注入黑龙江。全长939公里,流域面积18.64万平方千米。由于它穿行小兴安岭山谷,夏季山地多雨,洪水暴发,流水呈淡黄色,含沙量0.16公斤∕立方米,具有明显的山区河流性质。它注入黑龙江后,形成南黄北黑水色,人们把这一河段称为“混同江”。

如以嫩江为源,松花江河流总长2309公里,以二道白河为源,则为1897公里。从南源的河源至三岔河为松花江上游,河道长958公里,落差1556米。从三岔河至佳木斯为松花江中游,河道长672公里。从佳木斯至河门为松花江下游,河道长267公里,中下游落差共78.4米。据松花江河口控制站1956~1979年资料推算,松花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734.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31.6毫米。

松花江干流

松花江干流:松花江与嫩江汇合口海拔128.22m。由汇合口至通河,干流流向东,通河以下,流向东北,经肇源、扶余、双城、哈尔滨、阿城、木兰县、通河、方正县、佳木斯、富锦、同江等市县,于同江县东北约7km处由右岸注入黑龙江,河口海拔57.16m。干流全长939km,全长725km,落差1007m,河道平均坡降1.39‰,比降陡峻,水量比较丰富,其水能理论蕴藏量51.68万kW,占松花江干流区段理论蕴藏量的17.6%。

第二松花江

第二松花江(Di’erSonghuaJiang),即西流松花江(自天池而下至松原市扶余县三岔河口)建国后曾用名称,1988年废止。因西流松花江(即松花江吉林省段)本为松花江这一名词的历史根源。强分为第二,有悖历史。1988年2月2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第二松花江的名称,恢复松花江原称。西流松花江是指松花江的南源(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源松花江是松花江的正源,发源于长白山的天池。 )除540.8平方公里面积属辽宁省外,其余都在吉林省境内。西流松花江干支流流经吉林省的安图、敦化、吉林、长春、扶余等26个市、县,河流总长958km,流域面积7.34万平方公里。西流松花江干流水能理论蕴藏量80.29万kW,河流落差1556m。

小金666(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