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高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流传于陆丰的钱鼓舞分为东西两路:东路钱鼓流传于碣北镇的东埔、滴水、桂林等村、碣石镇的新寮管区、内湖镇的内湖圩及其将军堂村和桥冲镇的松竹寮等村。西路钱鼓则流传于东海镇的新铺村、城东镇的关田埔村、大安镇及东管堂等村。
代表人物
洪木旺
洪木旺(1900—1971)男,陆丰市东海镇新铺村农民。洪木旺自幼爱好钱鼓舞艺术,童年就拜村中钱鼓舞名艺人张炎仙为师,多年的苦练,使他成为村中钱鼓名旦(该村俗称跳钱鼓舞者为“钱鼓旦”),并常随师到各地演出和传教。师徒曾应聘执教于陆丰的焦坑、乌坎、东管堂、高田等村。1920年张炎仙逝世后,洪木旺已通晓舞蹈艺术,且年富力强,又勤于钻研,成为新铺村传统钱鼓舞的掌门人。
洪木旺具有创新精神,把原来一男一女跳的钱鼓舞发展成两男两女表演,丰富了该舞蹈的表现力。
他不但是个钱鼓舞名旦和名师,还是个出色的乐队司鼓手和演出组织者o 1952年新铺村钱鼓队接广东省有关文化部门的通知。由他带领着解放后第一批徒弟(王木坤、陈名女、王赤、陈何、陈森)经陆丰县城到汕头地区的选拔,赴广州演出后,被筛选为省代表队之一,出席中南在武汉的文艺汇演,获演出奖,并被选为赴京节目之一。只因当时农村尚是单干,队员们远离家乡太久,顾虑家庭田园丢荒,竟闹着要回家乡,失了上京良机。
但他在新铺村传授了五批学员其中学员洪木藩,后来成为该村的传艺人,并继续发展了钱鼓舞蹈。
洪木藩
洪木藩,男,生于1939年10月16日,陆丰县东海镇新铺村农民。十岁开始跟该村艺人洪木旺学习钱鼓舞,对钱鼓舞的各个环节掌握得比较好,动作准确,而富有表情.成为有名钱鼓旦。1958年前后。他与师兄弟姐妹张才平、陈惜云、王惜等人曾在陆丰县舞台上作了精彩表演,得到县的表彰。洪木旺逝世后,他是新铺村钱鼓舞的传艺老师,培养很多接班人,先后为华南歌舞团、汉口、湖南、北京、江西和一个少数民族歌舞团等文艺团体及汕头地区文工团等文艺工作者传授钱鼓舞蹈。
洪木藩不但几十年培训新铺村的钱鼓舞接班人,使该村的这一民间舞蹈得以完好地流传下来。更可贵的是:他在培养后代过程中,能注意耐心详细地把钱鼓舞所要表达的内容介绍给新学徒,并把动作归类为108蕊(可能是108个组合动作,其中很多是重复的),又把全舞108蕊划分为三个段落,即第一伴唱段、第二伴唱段和只伴奏不伴唱并以抛接钱鼓为全舞高潮的“钱鼓尾”段。这样,全舞分段,每段又分蕊,使学者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他对动作的示范和辅导,总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虽然他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但具有不断创新的思想。例如,原钱鼓舞只在一个大圆中心的一个一米正方形的四条边线上沿着对角线两点做动作,随着解放后钱鼓舞被搬上戏院舞台演出,他创造性地在原有舞蹈中把一些动作向四个方角外伸,开阔了表演场面。初步解决了舞蹈较单调呆板的问题。同时继承了他的老师洪木旺把钱鼓舞原二人跳改为四人跳的遗志,进一步发展其表演效果。
陈鑫
陈鑫,男,1951年生,新铺村人。从小受该村钱鼓舞活动的熏陶,喜欢跟着学跳钱鼓舞,十五岁时拜该村艺人洪木藩为师,经过他的勤学苦练,全面地掌握钱鼓舞所有动作,特别是练就一手高抛接鼓的高难动作。七十年代初已成为该村有名的钱鼓演员,并逐步地能协助其老师洪木藩执导培训新钱鼓舞演员。近十多年来已成为新铺村钱鼓舞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编导者之一。
陈鑫不但能跳能导钱鼓舞,还能熟练地以笛子奏钱鼓曲,他的吹奏风格很有特色。被该村村民称为最佳笛子领奏乐手。
以上是西路钱鼓有名艺人,还有大安的瑞旦,也很出名。东路钱鼓的名艺人有碣北东埔的温座、李徒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