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从高处看,初入这条街,你会以为这地方只是个热闹的小食街和小市集而已。现在的邱家祠堂已经与周围的平房融为一体。如果你没有留意到那一排排的青瓦,也就不会发现这座老建筑。祠堂大门没有牌匾,没有任何标识,一点也不气派。因为这里早就不是祠堂了,而是住着31户普通人家的大杂院。
走进院子见到的场景其实跟想象中差不多。有一些老人家坐在院口,院子里有花草,各家门口晾着衣物,堆满杂物。院门口的老人看见游客会热心地指着头顶的屋梁说“拍那,拍那”。屋梁是柏木搭建的,现在依然能看清上面的金色图案和文字,繁体字写着“千亿”和“子孙”。然后老人就会跟你介绍这个房子以前是怎样怎样。
“以前这都是石板路,还有很高的门槛,很漂亮的壁画。” “以前的房子都是这么粗的木头造的,多结实,地震都不怕。现在哪有这么好的木头哟。” “以前到了清明还会有邱家后人回来拜祖。敲锣打鼓的,可热闹了。” “以前门外还有一条河,还有小桥,六几年的时候桥拆了,河填了。”
邱家祠堂在解放后就敞开大门让各种普通人家住进来,现在居住在这的也只有6家人是老住户,其余20多家都已租给附近打工和卖菜的人。虽然现在整个大院乱糟糟的,但是老人说还是住在这舒服,不喜欢住高楼房。她说她从1964年就搬进来住了,工作在这,结婚在这,生孩子也在这。现在每天都在院子里坐坐,吹吹风,摆下龙门阵,织一会儿毛衣,还是过得满足的。
这里有段小插曲。在老人跟我讲着这里的故事时,进来一位很明显是外地人的男子,戴着墨镜,骑着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在院子中间停下,摆好自行车,拿出手机,给车拍了各种照,换了各种背景,没一会儿又骑车离开。
这条街上还有一所龙王庙正街小学,教学楼是新的,但其实也是所老学校了。当年好多住在这一片区的人都是在这所小学读书的。而在小学和邱家祠堂之间的老房子,是当年一些“地主”的公馆。其中一家属于刘氏,现在跟邱家祠堂一样,变成了大杂院。当年第一个住进刘家馆的人指着其他住户的房子,很惋惜地说,“这里曾经是个大院坝,有很大的皂角树和樱桃树,你能想象当年这里有多漂亮吗?”刘家馆的院子在很早以前就盖了房屋以便让更多的人有地方住,而主楼也刮分给了两户人家。厕所是公共的,厨房就在各自家门口。从现在的景象来看,建筑依然美,可是以前的风光全然不在。
而在隔壁一条街区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人也是在近几年才知道这里原先是个邱家祠堂。他们虽然也是解放后搬来这个片区,住了五六十年,可从来没去过邱家祠堂。当年大家都只当那是别人的住家,不知道那里有历史,不知道那里有故事。是因为09年开始政府说要将邱家祠堂保护起来,要将这里的人搬迁至别处,他们才知道原来隔壁是个历史建筑。
关于搬迁的说法很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邱家祠堂仍住着这么多人,大家还是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