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会馆

家乡区县: 重庆江北区

北京湖广会馆始建于1807年,坐落在宣武区虎坊桥西南隅。东为虎坊路,北临骡马市大街,南与北京工人俱乐部为
临,西为居民住宅区。门牌为虎坊路3号。是一座雕梁画栋、磨砖对缝青水墙的建筑群,呈现皇宫内院的金碧辉煌,却也玲珑剔透颇具王府风范。湖广会馆是湖南、湖北两省旅京人士为联络乡谊而创建的同乡会馆。主要用于同乡寄寓或届时聚会,已有200年历史,是北京仅存的建有戏楼的著名会馆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复并对外开放的第一所会馆。

该馆原址曾为清代达官名流的故居。据史料记载,乾隆嘉庆年间的历任大臣都在这里居住过,如:刘权之、王杰等。中国伟大的革命者孙中山先生曾五次来到北京湖广会馆,在这里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大会宣布了国民党的成立,此后多次在此召开党内会议。许多梨园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如:谭鑫培、陈德霖,京剧名票王直君等。湖广会馆有着辉煌的历史,但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会馆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变得残破不堪。为了保护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资源。1984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湖广会馆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价值被进一步确认。1986年12月北京市政协常委、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张开济同志提出了修复北京的旧会馆建为戏剧博物馆的建议,此提议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随即视察了湖广会馆,作出修复北京湖广会馆的决定。经过各界人士多方奔走与长期努力,历时十年时间,修复的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1996年4月北京湖广会馆修复工程宣告竣工。

1996年5月8日北京湖广会馆大戏楼正式对外开放。修复后的戏楼,四周墙壁是经过工人师傅仔细考察研究继而恢复的博古彩绘,戏台上方为“霓裳同咏”匾,抱柱楹联长达一丈六尺,上联写“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下联配“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观众席分为上下两层,古香古色的八仙桌整齐排列,为观众提供了舒适的环境。重修后的会馆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整体建筑古朴幽雅、阁楼宽敞、雕梁画栋、曲径通幽,以其特有的古朴与典雅成为北京南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经过长时间的文物征集工作与紧张的筹备,1997年9月6日,北京湖广会馆作为北京市第一百座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宣布成立。湖广会馆的修复,又为北京增添了一处新景点,不但开发了旅游资源,也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湖广会馆也是宣武区委、区政府定的首批宣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湖广会馆分别由大戏楼、文昌阁、宝善堂与风雨怀人馆组成。博物馆门前有一口井名为“子午井”,称其为“子午井”是因为据史书记载,在子时(零点)、与午时(正午12点),从此井打上的水异常甘甜,而其它时间井中的水皆为苦涩的。井的两侧立有两座石碑,分别由梨园名宿时慧宝和徐兰沅所书,记载了梨园前辈为贫苦的同行购置义园的(坟地)的过程及捐款数目。重张会馆已走过了10多个年头。在这期间,会馆的领导及工作人员都在不断的努力,致力把会馆打造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一流会馆。

湖广会馆作为对外宣传的文化阵地,为方便各国观众更好的欣赏中国戏曲的无穷魅力,每晚7:30分在大戏楼中就会响起京剧开场的锣鼓声,因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外宾到湖广会馆观看京剧演出。戏楼继中、英文字幕后又推出了英、日文同期翻译等服务,此举得到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

湖广会馆经过修葺,更加雄伟壮丽,门前的广场上抽象的脸谱雕塑,洋溢着民族文化的时代气息。新建的传统照壁使会馆的外观更增添了几分古朴、庄重。容光焕发的大戏楼为海内外的游人提供了一座“原汁原味”的东方古典剧场。这里已是集观光、游览、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具有古都风貌的旅游胜地。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广会馆也在紧跟时代步伐,在完善会馆硬件设施的同时,在工作流程和服务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逐步达到了国际水平。湖广会馆作为文物古迹,象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代表了首都古今结合的风貌,是京城一道特殊而又亮丽的风景。

建筑特色 折叠

北京湖广会馆,坐落于宣武区虎坊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重修,并增建戏楼。两百年的沧桑岁月,赋予了它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朝廷重臣纪晓岚、曾国藩,梨园泰斗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还有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湖广会馆,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原是私宅,前后数易其主,最后由叶名沣将该住宅捐作湖广会馆,几经扩建,它逐渐成为一处京城名流会聚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风雨怀人馆、戏楼等。

湖广会馆戏楼,位于该馆正院之前,建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为两湖同乡集会、公宴之地。民国以后,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诸名伶皆曾在此演出过。湖广会馆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活动,当属1912年8月25日至9月15日,孙中山先生先后5次莅临湖广会馆,并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而且,孙中山先生在此主持了中国同盟会等5个团体的合并大会,宣告中国国民党成立,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湖广会馆,是国民党的诞生地,也是孙中山先生建党的重要纪念地之一。

湖广会馆装修典雅,古色古香。舞台天幕为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牡丹、蝙蝠、如意吉祥图案,极具特色。大戏楼分上下两层,能容纳260人,二层由包厢式看楼环拱,共设十二个包厢。看池及包厢中均设置仿古硬木家具,供贵宾在这里品茗赏戏,凭添高贵之感,提供中英文字幕及日语同声翻译耳机等服务项目。每晚由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演员在此演出。在古戏楼内可欣赏原汁原味的戏曲精品剧目,体验老北京戏楼独特的文化氛围。

重庆会馆介绍

会馆介绍 折叠

重庆湖广会馆位于重庆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会馆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包括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东水门一带,按照风水学说,河道弯曲的内侧是“吉地”,外侧是“凶地”。东水门一带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风水很好,会馆就选址于此。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当时的执政者就将湖广百姓迁往四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广会馆也就应运而生。祖上或许正是那时随移民来到重庆,所以来到湖广会馆就觉格外的亲切相熟了。譬如方言所说的“崽儿”、“抄手”“啷个”等乡土方言,都是源于湖广方言。湖广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已经无法听见了。当年的湖广会馆是重庆“八大会馆一公所”中最繁华的一个。会馆的领导一般叫“当家的”,管事的是“二当家”,为人往往八面玲珑,会馆经营得异常红火。

湖广会馆的围墙样式,是明清时期常见的黄色封火墙,以直线构图而呈阶梯状叠落,又称‘码头墙’,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这样的设计,使整个湖广会馆呈“L“形,从山坡上直冲而下,围墙联绵不断,造成异常震撼的视觉冲击。

无论是四川还是北京抑或重庆,但有湖广会馆就有禹王庙或禹王殿。300年前的湖广会馆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举办禹王庙会,祭奠禹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传说大禹治水,就曾经居住重庆,连儿子生在重庆也没有回家看看。所以重庆南岸还有个地方叫弹子石,意为诞子。禹王宫是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乡绅捐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禹王宫原是传统的黑青瓦。从清顺治年间早期湖广移民入川时就开始修建,后虽经嘉庆、道光和光绪时候三次重修、扩建,青瓦的风格都保持了最初的样子。1734年发行的清代建筑手册《工程做法则例》明确规定:黄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宫就用黄色琉璃瓦;绿色是士大夫的颜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国民间绝大部分建筑的瓦都是黑青色。山西晋商尽管富甲天下,其深宅大院也只能用黑瓦。禹王宫的黑青瓦正是如此。

禹王宫大殿通高12.5米、进深14米,大殿和戏楼飞檐下,刻着“二十四孝”、《西游记》、<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及山水花鸟的环楼木雕,工艺精湛,精美绝伦。禹王宫斗拱的龙头都朝着长江,寓意大龙锁江。禹王宫保留下的三面外伸的戏楼,两边有厢楼,专供贵宾,台下的场地才供一般观众享用。戏台两边,供配乐人员使用的乐楼很小;檐下的额枋雕刻着各种鬼怪故事,也包括《西游记》。禹王宫原有13座戏台,是戏台最多的会馆,曾有“戏台九重,台台不见面”的说法。可惜如今只剩一楼一底。

主体建筑大体依中轴线排列,巍峨古朴。与北方砖石结构的建筑不同,禹王宫是南方庙宇常见的木结构悬山式小山瓦顶,其中大量使用的是木柱。这些木料都是专门从湖广运来。移民相信只有从家乡运来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

禹王宫大殿后面依山而上就是齐安公所和广东公所。齐安公所又名帝王宫,由湖北黄州府移民修建。因为唐代湖北黄州一带曾设置过齐安郡,所以命名为齐安公所。广东公所:又名南华宫,由广东移民捐资兴建。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湖广大移民伊始,湖广移民就开始了会馆的筹建,至康熙时正式建馆。在会馆中,还有“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副对联,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两大公所最有看头的就是它的戏楼。会馆是因为有了戏楼,才有了纷纭的精彩。要解读湖广会馆的精致,自然也离不开戏楼。齐安公所的戏楼有所改进,进深更大,专供贵宾的看厅在戏楼的对面而不是两厢;乐楼比禹王宫的大得多,额枋雕刻的内容以从鬼怪故事变为二十四孝图、《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鱼樵图》等,每个故事旁边都刻有寓意福气的蝙蝠、花草、瑞兽等。而广东公所的戏楼是四座戏楼中保存最好,最气派精致的。重庆戏曲在这一时期也是发展较快的。无论官商公子、富家小姐,还是袍哥大爷、青楼名媛,三教九流,每到下午戌时,看客暴满,人声鼎沸。这一时期也是京剧、黄梅戏、梆子、昆曲等许多剧种与川剧发展结合比较快的一个时期。重庆的戏曲得到很大发展。

建筑特点 折叠

肆宝(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