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

家乡区县: 云浮市云城区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少年时期:惠能俗姓卢,传说初生时有“二异僧”来立名“惠能”,是从小就叫惠能。(按照佛门惯例,“惠能”是出家时的法名。)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 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在此地落籍成为新州的百姓。惠能于唐贞观十二年在新州出生。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 流落他乡的母子二人孤苦无依,之后惠能跟着老母移居南海(广州)。长大以卖柴来维持母子的生活。
求法因缘:一次,惠能卖柴时听人读诵《金刚经》,引起内心的领悟。经询问得知,黄梅弘忍大师在凭墓山,以《金刚经》弘化。惠能听了,觉得自己与佛法有缘,所以辞别了老母,到黄梅去参礼弘忍。这是《坛经》系的传说,惠能发心去参弘忍的因缘。《坛经》炖煌本只简略说“辞亲”而去;惠昕本说:有客人拿十两银子给惠能,用作老母的衣食费。《祖堂集》说:客人名安道诚,鼓励惠能去黄梅,拿出一百两银子,作为老母的生活资费。
惠能求法的因缘,《曹溪大师别传》有不同的传说。“少失父母,三岁而孤”,从小没有父母,所以也不知怎样长大。《别传》说惠能先从新州到曹溪(今广东曲江),与村人刘志略结义为兄弟。刘志略的姑母“无尽藏”尼常诵《大涅槃经》,惠能不识字,郄能为他解说经义。在宝林寺住了一个时期,被称为“行者”。为了求法,又到乐昌依智远禅师坐禅。后来听慧纪禅师诵《投陀经》,知道坐禅无益。在慧纪禅师的激发下决心去黄梅参礼弘忍。依《别传》说,惠能参礼弘忍,与《金刚经》无关。
所以在去黄梅以前,惠能早已过着修行的生活。印顺法师认为:如果解说为惠能22岁,因听《金刚经》而发心去参学。经过曹溪,曾住了一段时期。到24岁才去黄梅。这样的话便可以会通《坛经》系和《别传》的两种说法,而且也会通了神会门下22岁和24岁的异说。不过这都只是假定而已。

惠能大师灭后二十年,当时以嵩洛为中心的北宗神秀的禅门盛极一时。北方推神秀为六祖,神秀的弟子普寂“谬称七祖”。面对这个盛极一时的北宗,神会出来指证:在菩提达摩法系中,神秀是旁支;真正受五祖付法传衣的,是韶州曹溪的惠能,惠能才是六祖。论到法门,神秀是渐门,不是祖祖相承的顿教。这一切,《南宗定是非论》均有论述。
滑台在洛阳的东北,由于神会一直以来在南阳对顿教的不懈弘扬,得到当地僧众的有力支持。神会被邀请至大云寺,召开无遮大会,论定佛法宗旨。但这次大会并非没有阻碍。当时,庄严会场的屏风并非常住公物,而是私人的。到了临时,却有人以招待官客的名义将屏风带走,这是有意的拆台。 当时大云寺内也有反对的力量存在,但神会终于完成了这一次庄严的盛会。从此,南顿北渐,显著的对立起来。惠能为六祖,是禅门正统,更普遍的传扬开来。
神会在滑台不止一次召开大会,二十年是最成功的一次。此后,神会大概以南阳(洛阳之南)为根本,而往来于滑台(洛阳东北)一带。天宝四年(745),神会58岁,应兵部侍郎宋鼎礼请到洛阳住荷泽寺,进入北宗的教化中心。神会在洛阳也召开定两宗是非的大会。他不断评论两宗的傍正。北宗普寂曾“立七祖堂”,“排七代数”;神会便立祖堂和碑记。天宝七年,神会请宋鼎作《唐曹溪能大师碑》。 宋鼎作碑是天宝十一年。立六代祖师的影堂,作六叶图,当时两宗都重祖师(甚至比佛更重要)。 在神会这样的弘传下,南宗顿教在洛阳大大的传开了。《宋僧传》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安史乱事之后,由于神会在政治上的得势,惠能六祖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朝廷官方的承认。由于神会的努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惠能被钦定为六祖,明确了正统的地位,标志着惠能禅法完成了从山林到庙堂的转变。

后日比我昆(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