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丹桂飘香,中秋月圆节季,荆楚人家的炒锅里,市面餐馆的餐桌上,就可以吃到以仔鸡做出的鸡菜美味了。在以仔鸡入馔的菜式中,尤以一款原汁原味的“板栗烧仔鸡”,最能应景,称得上是仲秋之季的时令佳肴。
“鸡”谐音“吉”,在中国语境中有吉祥的意思,因而历朝历代的文人与墨客,对鸡的吟咏从不吝笔墨,以表达对这个家禽的喜爱之情。《诗经》中就有“鸡鸣喈喈”、“鸡栖于树”之吟唱。唐寅的咏鸡诗:“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清新明快,生气勃勃。南宋陆游的《新买啼鸡》诗:“峨峨赤帻声甚雄,意气不与其曹同。我求长鸣久未获,一见便觉千群空。”将鸡写得意气昂扬,颇有气势。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蒸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活画出了一幅乡间秋天闲适的生活场景。王安石《送项判官》诗:“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笔下分明是一幅惟妙惟肖的深秋山村早行图:一只大雄鸡正引颈高啼,天边挂着一轮明月,可是住在茅店里的旅客,却早已上路了,在布满浓霜的板桥上,留下了早行人的足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尽管在文人墨客眼里,鸡有着无限的诗情画意,但在老百姓的眼里,鸡的最大价值却是以鸡入肴的实惠。过去在农村,若不是富豪大户,寻常百姓在平常时日并不能经常享用鸡菜美味,但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亲戚走动等这些乡间大事,才会动用杀鸡宰鸭的程序,以示对此事对此节的看重。现在不同了,农人以鸡入菜已是寻常,并且随着节令,还会翻着花样吃鸡菜。比如一到中秋时节,农家就会吃“板栗烧仔鸡”,以庆贺中秋节令。这款菜式是地道的湖北名菜,咸鲜味浓,颇具浓郁的楚乡特色。它的起源,据说来自于大悟县(大悟建县于1932年建县,建县以前有许多地域属黄陂)。相传西汉时湖北黄陂县金鼓镇街上有一富豪,他是个斗鸡爱好者,养了一群公鸡,把它们训练得勇猛善斗,每次参加斗鸡盛会,十有八九是赢家。这财主因斗鸡名利双收,便对自己的“宝物”看得很严,从不让这种鸡种外传,就连自己的亲女儿出嫁时想要一只鸡作嫁妆他都不肯答应。有一次,女儿回娘家去看望自己的父母,离开娘家时悄悄地向母亲要了只鸡,想藏在轿中带回婆家去。不料被她父亲觉察出来,父亲紧紧跟在女儿后面,一直追到女儿的婆家。这女儿也是个能干角色,眼疾手快,不声不响地到后院将鸡杀掉,并用本地特产板栗与鸡一起烧了一碗菜招待父亲。父亲吃着女儿为他做的“板栗烧鸡”,心知肚明,不仅不再追问鸡的事,反而向女儿讨教做这道菜的方法。女儿将她在婆家学会的烹调手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板栗烧鸡”这道菜式渐渐流传开去。
对我而言,吃这道菜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在大悟刘集镇一个叫寨脚湾的村里。这里有个尚在开发的铁寨旅游景区,去年中秋时,与几个朋友相约去铁寨旅游区游玩,中午在寨脚湾一个农户家里吃饭。农户为我们做了“仔鸡烧板栗”,鸡是在坡前田里稻场散养的土鸡,农户让小孩去稻场现捉;板栗-又名板栗、大栗、栗果、毛栗、棋子、栗楔,正是包括大悟在内的大别山土产,质地为人称道。农户的屋后就种了一片板栗树,摘下十几麻袋大栗,准备到集市去买,现在要做“仔鸡烧板栗”,正好是现成的食材。农户先把板栗煮熟,我们一起七手八脚地帮忙剥去栗壳,偷嘴一试,很粉微甜。鸡是当年的阉仔鸡,大概只生长了六七个月,鸡嘴呈浅黄色,鸡爪皱纹少,较光滑。农户将仔鸡宰杀后剁成块,土灶里烧大火,锅中给油,下鸡块,切一块姜成片,搁进锅里,加了一点白酒,然后加水,然后下了煮熟了的板栗,加进些许酱油,大火煮沸,小火烧,至鸡肉块松爽,板栗粉糯时,起锅装了一大碗。一上午的游玩,我等早已饥饿难耐,菜一上桌,便急切地伸出筷子,大有风卷残去之势。鸡肉微黄,鲜嫩有韧性,板栗绵糯,醇甜中带有鲜香。不一会儿,一大碗“仔鸡烧板栗”已经见底。“板栗烧仔鸡”本是地道的农家出产,吃的是原汁原味,农户用土锅土灶为我们做的这碗“仔鸡烧板栗”,正是对什么是“原汁原味” 菜肴的最好注脚。
唐人李白不仅是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依我之见,他还是个美食方家,你看他说得多好啊:“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白酒与黄鸡,正是中秋时节,若人垂涎的美食搭配。他在唐朝时就明白这个道理,作为今人,如果在中秋时节不吃上一道“仔鸡烧板栗”,实在是有负于中秋节令的自然馈赠和李白的提醒。
我的wike词典: http://www.wm23.com/wiki/uc/87968.htm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m23.cn/meimade
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35855363.html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MeiMade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