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翰墨一门英豪 太湖赵朴初家族(一)

家乡区县: 安徽省太湖县

现代一个有名的文化世家。光绪帝御赐的"四代翰林"匾额象征着祖辈的无上荣光,自赵文楷开始,一家数代俱有人入选翰林。受祖辈浓郁文化气息的熏陶,曾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赵朴初不但精通佛学,善诗词歌赋,也是当代有影响的书法家。
赵朴初190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诞生于山水秀丽的安徽省太湖县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祖籍太湖县望天乡赵家冲,是嘉庆元年丙辰状元赵文楷的第六代孙。赵朴初博学多才,诗词、书法功力颇深,这与他出生世代书香、六代翰林之门,从小饱览经史子集,受祖辈古典诗词音韵格律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他的祖父、曾祖父均系清代进士。有清一代,太湖县仅出了两科状元,其一即赵朴初之先祖赵文楷,为嘉庆元年(1796)丙辰恩科状元,状元府第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棉鞋营。
赵文楷(1760~1808),字逸书,号介山,又号司空山樵,乾隆戊申(1788)举人,嘉庆元年(1796)殿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后任山西雁平兵备道。嘉庆十三年(1808)卒于任上,终年四十八岁。著有《石柏山房诗赋》、《中山见闻录》、《楚游草》、《槎上存稿》、《独秀草堂古今文》等书。
赵文楷有四子,孟然、耕(殇)、唆、昀。赵昀(1808~1877),字云圃,号山古存,又号遂园,清道光辛卯(1831)优贡、乙未(1825)举人,辛丑(1641)翰林。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任广东高廉道,惠潮嘉道,广东按察使等职。著有《遂园诗钞》于世。
赵昀有子继元、继佶、继椿。继字辈有翰林赵继元、赵继泰(赵唆第五子)二人,进士赵环庆(赵峻第四子)一人。赵曾重(赵继元之长子),字伯远,号衡甫,清同治庚午(1870)江南举人,光绪庚辰(1880)二甲翰林,翰林院庶吉士。兄弟八人:曾重、裕、衍、台、蕃、荫、谷、同。其子有九:恩笺、镒、宏、铨、莹、链、铄、镗、磷。赵曾重有《味琴仙馆诗》于世。赵曾裕,字仲宽,号容甫,光绪丙子年(1876)举人。有子恩长、恩彤。
第五代恩字辈,正是清末民初废科举立新学时期。赵恩宏有子赵荣琛,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嫡传弟子。赵恩彤,字玮如,善书画。居安庆锡麟街。有子荣鑫、荣续。荣鑫,字葆初,南开大学毕业,现在国家航空公司工作。荣续,就是赵朴初。就荣字辈来说,至今有不少人投身革命,从事党的军政、建筑、文史、新闻、文化、教育等工作。如赵基,是安徽省建设厅土木工程技术员,赵玮和、赵韫如,是安徽省文史馆馆员;赵荣瑗是安庆师范学院的教师;赵荤、赵荦双胞兄弟,从小投奔革命,参加解放战争,一个在广东军区工作;一个在北京出版社工作,赵荣声于北京燕大新闻系毕业,在工人出版社工作;赵荣文(女)在陕西省科学研究所任主任。赵荣璇(女)在重庆大学任教。
(一) 嘉庆状元赵文楷
赵文楷是清代著名诗人、嘉庆丙辰科状元,太湖赵氏家族自清朝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他虽出身寒门,却自强不息,好学上进,不仅壮元及第,光耀门庭,也为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持节东行,出现琉球,成为中琉人民的友好使者;他才华横溢,能诗善文,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集、诗篇。自赵文楷以后,诗书传家,世代书香。该家族遂成为有名的文化世家。
1.贫寒家境少年早慧
赵文楷,字逸书,号介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望天乡保平村的赵屋。
这是一个极为偏僻的小山村。处在大别山区,又是皖、鄂两省的交界地。这里地势高亢,传说有人曾站在村头望清了天上的情景,因而给它起了个奇特的名字:望天。望天,处于荒山野岭之中。可出乎寻常的是,这荒山野岭之中却屡出文才。风水先生们就神乎其神地描绘这里的地形了,说它是:"龙虎地,保驾山,狮象锁水日,日月把门关。"赵文楷就是在这荒山野岭小山村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望天赵家,原先在当地算是个望族。赵文楷这一支,还算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赵文楷的祖父赵象贤,在四川、云南都做过官,一身清廉正气,深得士民拥护,被誉为"清官赵爷"。可正由于清廉,离任回乡之后,除茅屋几间外,无任何积蓄,生活甚是清贫。到赵文楷父亲一代,家境更为窘迫,父亲劳苦奔波,难以全家糊口,母亲只好为人佣工。在文楷十二岁时,父亲由于过度的操劳,壮年即穷病去世,丢下孤儿寡母。家中一贫如洗,又逢灾荒,连丧事也办不起,不得不将死去的父亲暂厝于西园之中。又过了七年,仍不能让父亲的亡灵"安居"。为此,赵文楷曾"涕泗横流",为安置父亲灵柩发愁,发出"青山百草遍,何处植松楸"的感慨!
家境的艰难,促使赵文楷刻苦奋进。他自幼苦读诗书,聪明过人。据他自己后来在《砾存集》序言中说,他十岁时已"颇能执笔为诗"了。其实在他六岁时,诗句写得就相当精美了。比如,他六岁时曾写过这么一首《咏百舌》:
桃花红未了,百舌闹春晓。能作百般声,枝头压百乌。七岁,又作有《咏荷花》:
一叶复一叶,千枝更万枝。昨宵沾雨露,开遍凤凰池。赵文楷在六七岁时,便能写出这样清新、动人的诗来,不能不说是位
"神童"。
屋漏偏逢连阴雨。家贫又遇父丧,为了给母亲分担家庭生活重担,少年的赵文楷几度辍学。学可辍,但诗他不能不作。一天的劳作累极,他也提醒自己:"吟咏一道......不能辍也。"大致到十五岁,他就创作了千余首诗歌,他曾自谦地说:"(这些诗)非悲愤之言,即流连之什,率尔成诵,无复经营,虽多至千首,不足存也。"(《砾存集》序),后来他再三删削,将千余首诗,删得"只存百余首",取"沙久汰之瓦砾在"意,取名日"砾存集",可见诗人对自己诗作要求的高标准。
为了减轻家中沉重的生活负担,减少母亲肩上的压力,十五岁上,赵文楷决心离家外出去自谋衣食。天下母亲,谁个不疼儿,但为了活命,母亲含泪答应了他。
为了衣食,他到处流浪,食无定时,宿无定所。这位年轻的诗人,还借机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他紧勒裤带、节衣缩食,尽力多游。短短的时间内,他几乎遍游了江淮大地的风景区和名胜地。
游历之中,他多次病倒途中。但为了肚子,不得不挣扎着爬起来,真是:"病余皮骨在,心急稻粱谋。"就在这苦不堪言的环境中,他仍不忘做诗吟咏,每至一地,他都要瞻仰名人胜迹,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写下了大量的诗章!
大概是同为天涯贫寒人的缘故,赵文楷在游历途中,对穷苦百姓饱含着同情之心,以悲愤的笔触,记下了民间的苦难。
如他的《春雪谣》:
小麦青青大麦褪,老农白发口含泪。卧病经旬不敢出,积雪封门一尺二。
去年无谷衣食缺,今年来牟遭冻折。妇孙鹄面身无襦,树皮剥尽草根绝。
夜深鬼语茆檐下,满目青磷照原野。天寒矮屋黑如磐,饥鸟飞来啄竹瓦。西邻寡妇寂无声,可怜穷老无儿孙。因为他所游之地,古属楚国,后来他把这些诗作集中起来,束为一集,
名日《楚游草》。



名字好难取(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