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的历史之一座新城Z

家乡区县: 四川省射洪县

         

一 座 新 城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公元553年,鲜卑王朝西魏恭帝以金华为治地置射江县。3年后的北周时期,更名射洪县。在此后1400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大地变换过多少王旗,但是这个县,这座治城,却磐石般纹丝不动。金华镇的一切,都能显示出她的荣耀与不凡。

  然而,像可以使朱颜凋落一般地,时光也可以使一座城池长出白发。走过隋朝,走过唐代,走过宋元明清,苍穹之下,涪江西岸,这座佩着夕阳的古城,暮气沉沉,老迈而苍凉。

  就在这时,在她下游的不远处,也是涪江西岸,一座新兴的城镇,正以自己的顽强生机,蓬勃生长起来。

  她的名字叫“太和”。

  《周易·乾》中说:保合大和,乃利贞。这大概就是太和镇得名的由来。我们不知道是谁最先在这个没有河堤护佑的岸边搭起第一个鸡毛店。只知道她是涪江要津。只知道官办驿道“中大路”(成都至万州)从这里经过。她的发展是如此之快。清朝初年,靠近广寒驿(今射中校址)的机房街才刚刚出现,至雍正初年,上北街、正中街、下南街、福照街、东街、摇碑亭街等即已建成。其间,外籍商人大批涌入,他们在带来商品的同时,也带来自己的本神宗教,纷纷出资修建寺庙(兼作会馆),于是湖广人修的禹王宫,广东人修的南华宫,福建人修的天上宫,江西人修的万寿宫,湖北人修的靖天宫,陕西人修的三元宫等先后矗立,太和镇已具相当规模。1734年,清廷在太和镇正式设立通判署(旧址在今县政府内),为正六品,辅佐知府掌管粮运、水利及三台、射洪、遂宁、蓬溪、盐亭县的盐务督捕等,太和镇的地位显著提高。1801年,太和镇开始修筑石城墙。19世纪中叶,太和镇已跻身蜀中四大名镇之列,名噪一方。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在太和镇设分知事,1915年改称县佐。到抗战时期,因有大批军需民用物资转运,太和镇进入新中国建立前的鼎盛时期,城内商旅云集,各大行帮迅猛发展;江边桅樯林立,帆影遮日,蔚为壮观,太和镇无可争议地成为四川重要物资集散地之一。

  1937年,四川省政府一公文中指出:“查太和镇商会之财力、物力,足以代表射洪县。可参照简阳之石桥、金堂之赵镇成例,在太和镇设一办事机构,则名实俱符矣!”

  连解放前出版的《辞海》中的“太和”辞条也说:太和,镇名,在四川中部,涪江与梓潼水汇合处以南。向为四川省大镇,涪江中游地区经济中心之一。

  一座新兴的城镇,伴着自己亮丽的轨迹,就这样崛起在涪江之滨。

wm23VOIFIYTX(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