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1801家旅游景区成为首批“信得过”景区。当选景区要符合六条承诺条款:景区一票制、价格无欺诈、特殊人群优惠、预约优惠、公布价格构成、三年不涨价。这个名单冠以的头衔是“信得过”,耐人寻味的是,多数网友对此的态度似乎是“信不过”。这些景点会不会“三年不涨价”且不说,旅游部门弄出这样一个“信得过”名单本身,就让人有些看不懂。
上了这些名单的“信得过”,没上这个名单的就是“信不过”吗?至少北京的一些网友就反对,故宫之类的景点N年不涨价,相比外地不少景区动辄过百的票价,性价比高多了。所以,没上这个名单,大概只能代表没去旅游部门承诺一下,上了这个名单的,也只代表他们做了个新承诺,至于有多少含金量很难说。
比如在这个“信得过”名单中的南京夫子庙,上个月刚被国家旅游局警告,说是离5A景区标准差了8分,另外还存在厕所建设管理不到位、停车场面积不足、餐饮设施不行等问题。当然,国家旅游局会说这是两回事,绝对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不管怎样,以政府部门的名义,弄出这样一个“信得过”名单,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景区违规可以惩处,事先给出这样的道德承诺有什么意义?不承诺的,不代表人就“信不过”;承诺过的,即便以后违背了,也不能因之罪加一等。这个名单除了凸显了一下旅游部门的存在感,让景区多受一点折腾,实在看不出对消费者有多大积极意义。
尤其是“三年不涨价”的承诺,隐含着反市场的价值导向。除了具有公共色彩、有财政投入的景区之外,按市场运作的景区,为什么不能根据成本投入或者供求变动涨价呢?涨价或者不涨价,都是景区的权利,不应该和“信得过”、“信不过”绑定。让景区承诺三年不涨价,实际上是“信不过”市场,以破坏市场规律的方式,凸显主管部门的存在感。
从几A景区的评选到现在“信得过”景区名单,这种政府主导下的评选,往往和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对不上。景区信不信得过,游客心里都会有谱。互联网时代,也给游客为景区“打分”提供了便利。游客选择去哪里玩,都习惯上网搜搜普通人的评点,判断下景区是不是“信得过”。所以,旅游部门还是省下搞这类评选的人力、精力,干点真正职责所在的事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