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脚牛肉,相信在四川的人都不会陌生。相传,在30年代初,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疫病频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位姓罗的老中医慈悲为怀,在乐山苏稽镇架起了一口大锅将荜拨、白芷、八角、茴香等十多种中药入锅熬制汤药,可治疗一般的头疼脑热。一日,他偶见当时一些大户人家的下人将贵人们不屑食用的牛杂倒入河中,顿觉可惜,遂将牛杂拾起,用水洗净后加入熬制的汤药中。不久,他闻到了汤药中传来了扑鼻的香气,牛杂入口鲜香,汤药更是美味。很快,香气吸引了许多闻香而来之人,来者络绎不绝。没有坐到席位的人,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干脆坐到了门口的阶梯上跷着二郎腿端碗即食。久而久之,“跷脚牛肉”之名在民间传播开来,传承至今。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跷脚牛肉却不因时光的变迁而埋藏在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长河之中。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传承,跷脚牛肉的做法也更加融合了川菜的口味,一般以牛骨熬制高汤,加入传统药材、宜宾芽菜、大枣、当归、枸杞,佐以辣椒面,牛杂细嫩、汤料鲜美,更具美容养颜、滋脾润肺之效。
因人们对它的喜爱。如今,跷脚牛肉在中国,特别是四川,几乎随处可见,让不在乐山的人们也能品尝到著名的乐山美食。
跷脚牛肉,百年历史,代代相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