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字
西夏在中国西北部,“西夏”之名是北宋对于当时地处西北的党项羌族政权的称谓。西夏的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曾经横跨现今的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当其国势最强盛之际,业已扩张到青海的西宁、新疆的哈密一带了!
按正式的立国时日计算,西夏存国190年(公元1038~1227年);然而若依历史实情而言,即如《宋史》所载的“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则是实历347年之久,这就要比起北宋和南宋相加之年还要多出27年了。
这是一个曾经拥有光辉文化的少数民族,这是一个历史似谜的古代政权。西夏国是由藏缅语系的党项民族建立(中国汉族史籍中称其为党项,与其为邻的突厥人、鞑靼、蒙古人则称为唐古特人)。这个游牧并且农耕的民族,这个位居西北的异族政权,不是一个甘于寂寞落伍的民族和政权,它积极汲取了汉民族和北宋政权的文化营养。创制出了自己的文字,制定了自己的典章、礼仪制度,形成了与汉民族文化具有姻亲的西夏文化。历史学家戴锡章写完《西夏记》后感慨万端,曾喟然而叹:“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置博士弟子员。尊孔子为文宣帝,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 然而辽金有史,西夏无史。西夏国及其人民的命运是悲惨的。
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成吉思汗对西夏的征服战争,从1205年至1227年,先后进行过6次。其中在1209年、1217年、1226~1227年的三次大型战争中,蒙古国大军都曾进据贺兰山,包围西夏国都中兴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与破坏。1226~1227年成吉思汗发动的最后一次灭夏战争,西夏百姓“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出征途中病死六盘山,其军队遂将亡帅之恨移泄西夏——蒙古铁骑在其副帅的指挥下,回师北上,发疯一般地狂烈进攻西夏国都(今之银川市一带),所到之处,逢人便杀、遇房就烧,劫掠财物、奸杀妇孺、毁宫掘墓。一时间,西夏国内尸横遍野、血流若河,浓烟蔽地、紫血腥天。
征服者的残酷无比的报复镇压,使得雄赫一时的西夏灭国。随着朝代迭替、战火频仍,西夏的文物典籍毁坏殆尽,地处边陲的西夏除了征掠外邻之外,原本就是近乎闭关锁国,如此而来,遂成一个近乎苍白的历史词汇般的神秘王国。
时光如流水。光绪年间,在甘肃凉州的一座院落中,清代金石考据家、钱币学者刘青园背着双手,踱着缓步,慢慢地观赏着院中的古碑,看了一座又一座,他为这西北重镇所留存的碑刻而连连击掌,频频颔首。他转过身子,又向一尊大碑仰首看去,不禁对自己的视觉产生了怀疑:怎么这些碑文都似曾见过可又一个字儿也读不出来?!他围着碑柱反复审视,但见这些文字有撇儿有捺儿,有横有竖,具有汉字的构造特征,可就是一字难识!
正在他颇为费解之际,友人笑呵呵地从侧门进来,看到他眉头紧皱的样子,说道:怎么,大学者也难住了?这就是西夏文啊!噢——,刘青园霎时疑云尽消。他又仔细盯着那碑文端详,脑海中竟然浮现出一枚古钱的形象,愈来愈清晰,他猛然顿悟到自己那收藏了许久、疑惑了许久的那所谓的“蕃文钱”、“屋驮文钱”,其实就是西夏文钱,怨不得如此似曾相识呢!至此,他解开了一个困扰古钱界的大问题。 西夏文字喜欢分享
西夏文字的确难识难读,因为它是西夏大臣野利仁荣在国王李元昊的授权下,独自居住一座楼上,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和提取了部分汉字偏旁部首、笔画,参照融合了契丹文字的造型,演绎成十二卷,经过好几年才创制出来的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族文字。
在西夏文字的造型中,“撇儿”、“捺儿”、“横”、“竖”笔画的应用十分频密,因此而构成了一种叠床架屋、繁复紧密的特点,使人看来感到具有一种严谨致密、端庄静穆的气象。西夏文是表意性的复合象形文字,它与汉字并行使用于当时的西夏国内。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典籍、公告、文书、货币、经卷、碑刻以及日常生活之中,也被作为一种民族文字播扬到远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