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人物故事
楚雄州内彝族机智人物故事,流传较广的是张沙则的故事。张沙则系今武定县田心乡(原属插甸境)法块村人,是故人们又称他为“法块沙则”,他曾与傅如山一道领导了“上十三村”人民的反土司斗争,但流传下来的却是凭智慧与土司、地主、奸商、官吏作斗争的故事。其故事幽默诙谐,生动活泼,深受人民大众喜爱,如《三八二吊三》《九十九丘田》《打憨官》《歪锅配歪灶》《吹吹打打》《卖悬崖》等等。所说的人物、地点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扣。
1.《三八二吊三》。又名《老爹换饷午、孙子换布穿》,讲的是沙则应昆明城内一富商之约,从武定组织一千吊钱的皮货山珍运到昆明。货到后,富商只给一吊钱便将货物留下。沙则不服,富商示意管家、帐房拿出算盘,什么“三七二一”、什么“七九六三”,算盘珠子敲得劈啪响,但最后都是“九九归一”,一吊钱!沙则心知明斗已斗不过,便拿着一吊钱退去,背后传来富商及其管家、帐房们“死倮罗”“憨倮罗”的辱骂和嘲笑声。
沙则回到马店叫店家喂好马,分咐手下准备午饭后出发。自己也带了几文小钱上街,看见富商的父亲正带着孙子在街上闲逛,便跟上去,口里不时念叨着“三八二吊三”“三八二吊三”,老者听到,有点耳熟,回头一看,是沙则,便道;“大侄子,忙什么生意啊,明明是三八二吊四嘛,怎么会三八二吊三呢?”沙则装出一幅猛然醒悟的样子,哎哟一声,连说“谢谢老伯,谢谢老伯,亏得您提醒,要不然我这笔账就要算错了,那亏可就吃大了呀!”接着热情地抱过小孩,请这祖孙俩去最好的馆子吃饭。酒至半酣,沙则说小孩子大鱼大肉可能吃不惯,要抱出去给他买糖果点心,老者同意。沙则抱起小孩先到饭店账房说,那老者是皮货富商的父亲,你们好好招侍着他,等会儿我再回来。接着又抱着小孩来到布店,向布店老扳要了一千吊钱的布匹,说是皮货富商做交易要用,派人将布匹送往马店,交给自己的手下。布店老扳和皮货富商是相识的,见到沙则是带着富商的儿子前来取货,也就深信不疑。布送走了,沙则和布店老扳寒暄一阵后,说自己忙,先把小孩放在这里,等会儿皮货富商会过来付账。说完,便走出去了。
沙则赶到马店,分咐手下立即出发。自己却留下来,漫步走到五华山头,在楼阁上用浓墨题写了4句送给奸商的打油诗,才飘然离去。其打油诗云:“人人说是倮罗憨,可是倮罗也不憨;老爹换饷午,孙子换布穿。”
2.《九十九丘田》。讲的是沙则的家乡法块村,经几代人的努力,人们在村子下面开出了鳞次栉比的九十九丘梯田,法块村脱离土司统治后,这片梯田可以买卖。插甸境一户有钱有势的地主,看中了法块村下这片带有亚热带河谷风光的梯田,但慑于沙则的威望,不敢霸占,而想强买,便不时带派出家丁、狗腿,到法块挑拨离间、制造事端、进行骚扰。
一年秋后,沙则叫人传过话去,条件是只卖九十八丘,到底一丘田(最下面的一丘)不卖;要现金交易,一手立据,一手交钱。地主闻知大喜,立即和师爷带着银两前去立据。沙则杀鸡款待,并把那九十八丘田的田主叫来,一家一家地详细询问卖主姓名,田地四至,田面积,犁田所需牛工数,可播籽种数,栽秧所需人工数,最高年产量,平常年产量,等等。还没问完半数田主,便让作记录的师爷手发麻,旁听的地主打磕睡,纸张也快用完了。于是沙则站起来说到:“好了好了,这片田的名字就叫九十九田,就请师爷写上‘九十九丘田,到底一丘田不卖’,然后由我作主,卖给你们,好不好?”地主和师爷听后大喜,连声说好。于是师爷重备笔墨,铺开白纸,为双方写下田地买卖契约。契约上明写“法块村下九十九丘田,到底一丘田不卖。剩余田亩以白银若干两为价,悉数卖给插甸某村某某老爷,立此为据。”并注上“此据一立,若高山滚石,永不回头;卖方子孙贫困不得加收,富贵不许赎回。”最后立约双方各在自己名上按下手印。随即付款成交。
来年春天,地主派人去种这九十八丘田,可到田头一看,法块全村农民正在这些田里耕种,遂大惊讶,立即回去报告地主。地主拿着契约前来论理,沙则说:“对啊,这九十九丘田,归根到底,我是一丘也不卖啊!”地主于是打起官司,并把官司从武定州打到云南省,皆因对“到底”二字的解释歧义而败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