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碾馔儿
特点:翠绿松软,清香好吃。有的回族群众磨下的碾馔儿吃不完,晒干冬天吃。用开水浸泡,稍带酸味、味道很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葡萄糖和其它维生素。宁夏回民还用干“碾馔儿”医治痢疾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制法:
(1)将籽粒饱满的青稞穗摘来,装入毛线口袋里反复甩拌,去掉耙麦芒、皮壳。
(2)放入大锅中爆炒,炒成能吃的“青籽儿”,再放到筐箩里,揉搓筛簸,吹去灰尘及薄皮壳儿,放入石磨上推碾,磨两遍,变成青绿色粉条状食品,这就是宁夏回民的“碾馔儿”。
(3)食用时,加盐、醋、油、辣汤等调味品,就食酸菜,拌以蒜瓣。
锅盔
在固原有一种特色食品名叫锅盔,很受人们的欢迎。
提起锅盔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朝廷为他俩在奉天县城北的山梁上修建合葬陵墓。当时,建筑陵莫的工程非常浩大,一下子聚集了约两三万能工巧匠和民工。为了施工安全,监工大臣请朝廷用薄铁特制了一种铁盔帽,发给民工们戴在头顶。由于工程要求紧迫,民工越来越多,吃饭成了问题。无奈,监工大臣就直接把面粉发给民工,让他们用头盔烙馍。这样,就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当工程进展到中期时,武则天带着文武百官到工地察看。当时正逢吃午饭的时候,工地上飘来香喷喷的馍味。大臣拿过一片烙馍,尝了尝,觉得挺香。他就挑了一片火色均匀的拿给女皇武则天尝。武则天尝了一口,十分好吃。她把剩下的几块分给大臣和家眷们品尝,都赞不绝口。
其后,锅盔馍的做法传到农家,经过改进,成了今天用平底锅烙的锅盔。
其做法是:取麦面精粉堆的面案上,用手在中间刨个坑,把发面用酵母捏碎丢在面坑里,再按面7分、水3分的比例往面坑里充水,并迅速和成面团。如果是冬天,在面案下放一盆炭火,通过加温,促使面团尽快发起。夏天温度高,不用另外生火加温。待面团发起(膨胀)后,一边往里面兑干面,一边用压面框挤压面团,翻来覆去,直至面团不沾手为止。接着视面团多少,冲和好一定量的食盐和碱水,再用压面杠挤压和匀。然后把\"死面\"(不用发面的酵母而单纯和成的面团。夏天面团易发起,死面比例可占到70%;冬天酵面与死面各占一半)和酵面放在一起,反复揉合和匀就行了。
烙锅盔的锅分为三层,都有具体的叫法。上面一层叫\"鳖盖\",中间一层是搁炭火的叫\"火盖\",最下面一层叫\"镳\"。另外在旁边设一\"烘锅\",在烘锅口内置一铁网。烙锅盔前,先把三层锅全提到用钢筋焊好的锅圈上,在锅膛里生上七八斤香砟子炭火,待炭火着到七八成时,用夹剪将大炭夹\"火盖\"上,将中号炭夹到烘锅锅膛里,将碎炭留在镳底下,然后重新把三层锅放到原处,就可以烙锅盔了。洛锅盔时,切一块2公斤重的面团,连压带擀,弄成直径8寸,厚6分的圆盘,接着两手并拢,边旋转锅盔边用右手大拇指根部带劲旋成浅壕,这时就可以放到鳖盖上去烙了。约烙3分钟,馍便上色,这时,把鳖盖和火盖同时挪到锅圈上,顺手把锅盔从鳖盖上取下,翻放到镳里再烤5分钟左右,再取出来放到烘锅铁网上烘3分钟左右,水分基本烘干了,锅盔就算成熟了。
成品锅盔外表黄白相间,内瓤起层,入口细嚼,又酥又脆,甘美香甜,久存不坏,便于外出携带。
羊肉炒揪面片
介绍:将羊肉切成片,把优质面粉揉成面团放在案子上醒好。油锅烧热,肉片炒净水分,放入葱丁、姜汁、蒜片稍偏炒,调入酱油、食盐、花椒水。把醒好的面用手压薄,待水开后将面揪成小方片投入。煮熟,捞入炒肉锅款炒入味。加少许鲜汤.时令鲜菜和辣椒油即可。吃起来面片筋韧,其味鲜香。
香酥鸡
银川地方风味小吃,特点是香酥脆嫩。先把煮熟的母鸡去骨不去皮,将鸡肉撕成长条形,拌以盐、香油、味精,另用3个蛋清,加淀粉、白面各半,搅匀。将泡沫糊的一半倒人抹有清油的平盘中,然后投入鸡肉条,用剩余的一半泡沫糊将鸡肉条包起。包好的鸡肉条放进7成热的油锅中炸至白黄色捞出,切2刀3条,再横切、码盘,蘸椒盐食用。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真心有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