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
成都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130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4张)
两部分组成。高新天府新城、新川创新科技园、天府软件园等知名产业组团位于南部园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以及英特尔、戴尔、联想、富士康、德州仪器等国际知名企业制造基地位于西部园区。
2013年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率先启动“三次创业”。同年该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039.7亿元,增长19%,成为四川省第一个GDP过千亿的产业园区。
2014年11月科技部首次公布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中,成都高新区总体排名第三、中西部第一,同年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继续名列全国第四、西部第一。[1]
2014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178.2亿元,增长13.6%,在科技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保持第4位。同时,2013年成都高新区人均GDP达3.2万美元,与2013年排名全球第27位的以色列持平。[2]
数据显示,从发展总量分析,2014年,成都高新区用占全省万分之2.67的面积,贡献了全省4.1%的产业增加值;用占全市百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占全市11.7%的产业增加值;经济密度进一步提升,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出9.06亿元,是全省的155倍,全市的11倍;全区人均GDP达到3.2万美元,全年新增注册资本超百亿美元。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加。
从发展质量上看,成都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性作用更加明显,全年实现产业增加值642亿元,增长21.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3%,较2013年提高3.4个百分点,推动经济结构更加优化。[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