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市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川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幅员面积1633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
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巴西郡宕渠县。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治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为营山县。古城遗址,有三处可考。十景虽残,而白塔巍立。隋唐时与峨嵋齐名的上石刻与摩岩造像,历历在目。更有宋代窑藏、恐龙化石、李特读书堂、青羊宫、西月台、嘉祜岩、智公墓、孔雀洞、龙兴寺等文物胜迹。书画代有名人,工艺不乏巧匠。从宋至清,57人中进士,有“科第士宦,甲于蜀都”之誉。在当代,杨伯恺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农民运动为“全川之冠”。193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5900多名营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热血儿女为国捐躯。
改革开放以来,营山历届领导班子,坚持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团结实干中探索创新,在奋力追赶中实现跨越,不断致力于改变营山落后面貌,营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革命老区焕发出蓬勃生机,勤劳、善良的营山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更为灿烂的现代文明,正大踏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相邻,北与相依,东北与相连。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蓬安县相邻,北与仪陇县依为唇齿,东北与平昌县错如犬牙。幅员面积1634.27平方公里,山、丘、坝兼而有之,地势北高南低,略向东南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
营山多层次的地形,适宜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地上再生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有960多种。大宗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和高梁、豌豆、胡豆、大麦、黄豆等。大米、豌豆以其质量见长,70年代曾远销东南亚。经济作物中,红麻、苎麻、黑瓜子、油菜、花生颇负盛名。黑瓜子和红麻曾分别于70年代和80年代出口。木本植物中,蚕桑、白蜡、柑桔、油桐闻名于省内外。
营山又以生猪、山羊、鸡鸭著称,成为全国、全省的生产基础县。猪鬃、猪皮、猪羊肠衣、山羊板皮是大宗的传统出口原料。野生动物有水獭、貉、獾、狐、果子狸、老鹰、白鹭、猫头鹰; 地下矿藏有盐、石油、天燃气、膨润土等。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 。
营山县历史悠久,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南北朝时535-547年间,境内的安固、三元黄渡曾建过安固县、绥安县、宕渠县。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城所在地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后统称营山,隶属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蓬州。清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路辖.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川北行署管辖,1952年属四川省南充专区管辖,1968年为南充地区管辖县,1993年起为南充市辖县。
四川营山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据说在这营山,从宋朝到清朝,考中进士的就有57人。可见营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人们用“科第仕宦,甲与蜀都”来赞誉营山。
清初,清政府为解决明末战乱,四川地广人稀,从湖北强征移民,大批罗氏被迁移到营山,从那时起,营山罗姓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营山县政府文史顾问罗国建:罗氏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早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有一个部落,就是我们罗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省,罗山县,以织网捕鱼为生,商朝的时候,罗氏部落归顺于周武王,共同灭掉了商朝,灭掉商朝以后,周武王封罗氏部落为罗子国,罗子国后来又被楚国灭掉,灭掉以后,罗氏人就流落到我们国家现在的枝江、汩罗江一带,散居的这些人就是罗氏的起源。
罗氏自从湖北迁到四川营山以后,历经几代人的勤奋努力,逐步发展成为营山的世家大族,刚开始主要以耕农为主。其后,由于受到营山古城文化的影响,营山罗氏后人的文化结构也有了本质的变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