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在Waiting List (等候名单)上排过队,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奢侈品粉丝。”这是奢侈品行业的一句经典名言,原因很简单,处于“饥饿”状态的货品,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出顾客的购物欲望。因此越来越多企业玩起了饥饿营销,如苹果、小米、乐视、微软、360wifi。
在国内,饥饿营销做的最成功的的应当是小米手机。小米的“抢购”、“闪购”模式一直被外界人士认为是“饥饿营销”,这也是一直以来贴在小米身上的最重要的标签之一,但外界人士对此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是令小米品牌闪闪发光的重要因素,除了苹果和小米,其他品牌想“饥饿”也未必饿得了;贬者则认为这极大地影响了消费体验,使用不当会伤害小米成功最重要的基石——“米粉”。
2010年4月,小米公司成立。2011年8月,小米手机第一代发布,这款号称主要针对“手机发烧友”的手机,不仅是世界上首款双核1.5GHz的智能手机,还拥有1G内存,800W像素摄像头等强悍配置,但价格却只有1999元,而同等配置的智能手机,售价均在3000元左右。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品牌不低而且逼格很高,小米手机一下成为国内最火爆的新锐智能手机品牌。之后历代的小米手机以及其他小米产品几乎都保持了非常诱人的价格优势,不过,用户遭遇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买不到。
尽管雷军多次强调,小米从未刻意搞饥饿营销,用户买不到是因为小米的产能实在是跟不上用户的需求。三年前,小米第一代手机上市销售时,第一个月卖出1万部,销售额不过2000万元。而今年上半年,小米手机产能达到2600多万部,全年完成6000万部几乎无任何悬念,而明年年销量过亿的目标似乎也十分乐观,增速惊人。
小米的饥饿营销在最初阶段产能不足应该是主要问题。但是目前来看,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和公司话语权的加大,产能应该不是瓶颈了,所以现在的来看饥饿营销应该已经成为了小米的倾向性营销方式。小米一直饥饿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于小米独特的定价策略、供应链设计和渠道安排。
手机行业的特点是新品上市阶段成本最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销量的增大,成本会逐渐下降。传统手机厂商都是浮动定价的,通常高于成本30%定价,然后逐渐降价直至推出新品,即先盈利后亏损。
而小米却利用摩尔定律,采取了另外一个思路:先以一个较低的价格保证性价比,吸引用户,快速形成规模效应,随着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产品便可以开始盈利,这是一种先亏损后盈利的方式。
而实现低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小米产品主要采用线上销售模式,这种方式让小米获得了快速的资金周转率和接近于零的仓储成本。在小米的账面上几乎不会出现“应收账款”,当周的生产量就是下周的销售量,这使得小米与其他传统手机也包括硬件厂商拥有了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新品阶段,预估销量是非常难的。而小米可以按订单生产,以实现更好地控制风险和成本。
尽管雷军一直说:I have a dream,做一家小餐馆,但门口总有人排队。但今天的小米早已不是一家小餐馆,它已经长大了。现在,小米的估值已经超过了400亿美金,成为第一大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在中国互联网领域仅次于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而这个成绩的取得,小米仅仅用了四年时间。
饥饿一定是一把双刃剑。曾经,让消费者“饥饿”,这一招“险棋”在小米成了一招“妙棋”。当小米只是一家创业小公司时,回报的诱惑显然大于风险的担忧,但是当小米在品牌和规模上都已经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时候,对风险的考虑权重就要大很多了。
不难发现,自今年开始小米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销售渠道转型,运营商渠道等传统渠道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小黄牛党自知无利可图,大多数都准备洗手不干了。
按照今天小米的实力和雄心,其实完全可以不再根据预约量进行生产和销售了,已经有丰富的既有数 据对市场进行预估,至少“产能所限”已经很难成为令人信服的理由了。
但是,渠道转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化,甚至会影响商业的模式和盈利模式。链条很长会给决策者很多错觉,觉得卖得好就马上追加订单,但其实货都在渠道里,按照不准确的销售量预测市场,会使生产计划面临很大风险,对供应链有很大压力 。
抢购这种形式对于小米来说造势是更主要的一点,营造出这种一机难求的现象,同时利用这种方式来调动用户的需求量。可以说目前小米的这种策略还未见到失败的迹象。但是预计小米未来还会对营销方式做出改变,不会一味的做这种市场策略。因为一旦用户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不再增长,或市场已形成饱和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会影响到小米的品牌形象。
但小米的饥饿营销是否走到尽头?至今还不能得出一个肯定的回答。你的想法又是怎么样的?欢迎关注我的能力秀个人首页,http://wm23.cn/moqianmei。也可以加我微博为好友,http://weibo.com/5205390384/profile?topnav=1&wvr=6,告诉我你的观点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