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龙舟竞渡、醒狮艺术、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随着东莞物质生活的丰富的提高,东莞人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自发性的重视的热心。使东莞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东莞文化艺术概览
东莞千角灯(中华第一灯)
千角灯是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以“千个角,千盏灯”而独树一帜,其历史之长,体积之大,工艺之精,不愧千古一灯。东莞话千角灯和“千个丁”发音相同,表示“百子千孙”的意思。
千角灯,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为宋帝皇族,宋英宗生父濮王允让之后,南宋迁莞。相传,元初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配灯之灯带共二十四条,为皇姑所绣。千角灯十年扎制一次,悬挂在赵氏宗祠,作为皇裔赵氏家族新添男丁开灯仪式所用。解放后,千角灯曾公开展出三次。尤其是一九五七年展出于广州文化公园,观其芳姿者,络绎不绝。《南方日报》曾作报道:“千盏花灯,百万观众”传为美谈。灯不断重制,而灯带则为宋朝遗物,一向由赵家珍藏,一九六七年毁于“文革”。
千角灯的制作不传已五十年。于今欣逢盛世,文化大兴。2004年初,东莞市莞城区党委、政府领导一闻千角灯之说,即亲自访察,知扎制千角灯之艺人仅剩下两人,于是聘请重新扎制。老艺人深感莞城区党委、政府领导之至诚,以耄耋之年,率全家日夜施工,为时八月,千角灯就重现于人间。遗憾的是,其中一位老艺人在千角灯刚刚制作完工后就离开了人世。目前东莞仅存两盏千角灯,一盏在人民公园,另一盏在莞城文化广场。
东莞粤曲(白话地区长安、道滘尤著)
水乡凉棚,是粤曲的乐园,男青年聚在一起,就能演奏。东莞粤曲史上曾涌现上手玉、上手材、喉管雄、上手朱雄等名家乐手。
随着经济发展,这一民间艺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现在全市有业余曲艺社(队)、"私伙局"近300个,多才多艺且有自己固定的排练场地、乐器、服装、灯光、音响等。道滘镇长期参加活动者400多人。年龄从8-70多岁不等,其中不少是"粤剧家庭"。全镇每年演出达300多场次。东莞粤剧发展中心每周末举办"粤乐金韵"活动,安排一个粤乐社、队演出,2006年已演出40多场。
东莞粤剧(白话地区长安、道滘为盛)
东莞位于广东中部,大部分地区属广州话系统,又夹在粤剧盛地广州、香港之间,历来是粤剧之乡。东莞粤剧始于明末,[崇祯]《东莞县志》记载:正德年间,横坑曾以演戏饯鬼。武生王靓荣、小武王李松波、第一个文武生靓少华、一戏连演367场,何等非凡,数以百计的名伶都是东莞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