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中立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10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当年4月赴地质部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从事技术工作,历任分队长、技术负责人。1959年以后曾任地矿部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工程师、大队技术负责人,地矿局区调队地质大队总工程师,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西安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一直致力于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和岩浆矿床的研究工作。任原地矿部高级科技顾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顾问,中国矿业联合会顾问,中国地质学会西部开发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顾问,并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导,兼任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校教授、博导。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汤中立(1934.10.30-)地质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安徽省安庆市人。1952年毕业于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甘肃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并任长安大学教授。在陈鑫先生指导下,依据找矿线索,发现金川镍矿。评价了第一矿区特大型勘探基地。发现第二矿区深部厚大富矿体,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铜镍矿。研究总结了金川矿床模式和中国镍矿成矿规律,提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学说,促进新的镍矿勘查工作。以上工作一举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局面,步入了世界镍资源大国的行列,为金川镍工业的产生奠定了资源基础。198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金昌市,从此昔日的荒山戈壁,变成了名扬四海的镍都。
汤中立院士,1934年10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出版学术专著10部,译著2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汤中立院士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和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多项获奖,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l项,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金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先后在兰州大学等高校培养出近3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均以优异的成绩走向工作岗位,并相继担任重要的技术职务,在各自的岗位中为国家再创辉煌做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